
一、苗床建立 1、苗床建立,生产上多采用就地建苗床育苗。选择平坦不积水、无盐碱、无病的地段做苗床,冬耕晒垡,以便就地装杯育苗。苗床一般宽度120~140cm,长度视需要而定。苗床面积一般为移栽田的8%~10%。 2、装盘,先将除去杂草、残根、碎石的肥沃表土与腐熟、晒干、过筛的厩肥拌和均匀,每亩大田的苗床土中加过磷酸钙3.5~4kg、硫酸铵1.5~2kg、氯化钾1.5~2kg。现在市场上有现成的育苗基质,专门用来培育壮苗,育苗基质养分齐、通透性好。为了减少工作强度,提高育苗质量,也可买现成育苗基质。 营养盘一般选用72~100孔营养盘,穴盘孔径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过小后期小苗相互拥挤,不利通风透光,容易形成“高脚苗”,穴盘孔径过大则浪费培养土,也会增大工作量。 
二、播种 黄秋葵一般采用育苗盘育苗,育苗盘穴直径一般不小于4cm,如果育苗盘孔径太小,苗期后期叶大时,相互重叠,影响光合作用,易造成徒长,发育成“高脚苗”。 播种前首先要对种子和苗床进行消毒,这个过程非常重要,黄秋葵种子和苗床不消毒极易发生猝倒病。消毒方法:苗床播种前一天用500~800倍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溶液浇灌,种子浸泡前用40%福尔马林100倍液浸种30分钟,浸种后用清水洗去种子上的药液,然后催芽播种或晾干备用。 播种前的第二个过程是浸种催芽。即将种子用清水浸泡12小时,然后用湿棉布包好,置于25~30℃下催芽,约75%露白后播种。也可播于棚室苗床(每亩苗床要撒施20kg氮磷钾三元复合肥,整细、整平,做成东西走向的小畦,畦面宽100~120cm,畦面高10~20cm,畦面最好做成北高南低,以利于采光),每亩用种250~300g,播后覆细土0.5~lcm厚。 用育苗盘进行播种育苗,播种前要浇足水,以细竹签插入穴中心无硬块即可。一般每穴平摆播精选种子1~2粒。然后覆盖土质疏松、干湿适中的细土0.5~1cm厚,过厚将不利于出苗,过薄则易形成带壳苗。在播种覆土后浇透水,或者直接浇500~800倍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既可以杀菌消毒,又可以起到浇水的作用。 播种后盖上遮阳网,以利于保持土壤湿度(如果温度不够,也可用地膜覆盖,以利于保温)。 要注意检查苗床,浸种催芽后的种子一般经2~3天后会出苗,如果发现种子顶土,及时撤网(膜),防止网(膜)压住小苗。 提醒:黄秋葵极易发生猝倒病,种子和苗床一定要进行消毒处理。 
三、苗床管理 苗床管理是育苗成败的关键环节,主要管理工作如下: 1、调节苗床温度,适时通风炼苗。利用通风口大小和通风时间来调节苗床温度,具体温度指标要求是:播种至出苗阶段,掌握高温齐苗原则,床温控制以30~35℃为宜;齐苗至1片真叶期,床温控制在25~30℃,适时通风盖膜;1~2片真叶期,床温控制在19~20℃;2片真叶期后,气温稳定在18℃以上,可昼夜通风,但不揭膜,阴雨、大风降温天气及时封膜护苗;移栽前5~7天,揭膜炼苗。 2、及时揭帽。种子出土过程中,部分种子会带壳出土,俗称“戴帽”,种壳会影响叶的展开,影响光合作用,要及时揭帽。种子出土后,在早晨轻轻剥开种壳,不要伤及子叶。 3、及时定苗。1片真叶期尽早定苗,以免小苗互相拥挤,形成“高脚苗”。定苗时每杯(穴)留1株,去弱留壮,用手齐杯面掐断或剪断,防止连根拔掉。 4、浇水。苗床揭膜前一般不需要浇水。揭膜后,当苗茎呈紫红色、叶色发暗、杯口向下3cm开始发硬时,即表明苗床缺水,需适当灌水。浇水应在晴天上午床温升高之前,一次浇足,以杯体湿透一半为适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