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铃薯立枯丝核菌病识别 主要为害幼芽、茎基部及块茎。幼芽染病有的出土前腐烂形成芽腐,造成缺苗。出土后染病初植株下部叶片发黄,茎基形成褐色凹陷斑,大小1~6厘米。病斑上或茎基部常覆有紫色菌丝层,有时茎基部及块茎生出大小不等(1~5毫米)、形状各异的块状或片状、散生或聚生的小菌核;轻病株症状不明显,重病株可形成立枯或顶部萎蔫或叶片卷曲、茎叶纹枯、坏死等,还导致严重减产、品质变劣以及马铃薯贮藏期腐烂。 马铃薯立枯丝核菌病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因地制宜选种抗病品种;建立无病留种田,采用无病薯播种;提倡与非寄主植物实行2~3年以上轮作,不能轮作的重病地应进行深耕改土,以减少该病发生;加强栽培管理,发病重的地区,尤其是高海拔冷凉山区,要特别注意适期播种,避免早播;合理密植,注意通风透光,低洼地应实行高畦栽培,雨后及时排水,收获后及时清园。 2、种薯消毒:播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15%恶霉灵水剂500倍液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浸种消毒10分钟。 3、播种:沟喷施预防每亩用25%嘧菌酯悬浮剂40~60毫升,在开沟、下种时喷药,然后覆土。还可用25%吡唑醚菊酯乳油40毫克兑水30升,或用22.2%抑霉唑乳油1000倍液,喷入播种沟的芽块及土壤中。每平方米用25%戊菌隆可湿性粉剂0.5~1.5克浸渍土壤或干混土壤对防治立枯丝核菌效果很好。 4、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开始喷洒3.2%恶~甲水剂3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此外,用30%苯噻氰乳油200~375毫克/千克灌根,也有一定防治效果。用22.2%抑霉唑乳油1000~2000倍液于杀秧前喷施,可防止贮藏病害传染,预防种薯带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