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豆角锈病症状及危害 锈病是为害豆角的一种重要病害。在各地均有分布,发生普遍。 1、豆角叶片受害症状:锈病发病初期叶片的病斑黄绿色,圆形,微凹,后渐为褐色的圆形病斑,直径1.3~4毫米,有黄绿色晕环,病斑有褐色至黑褐色的小粒点,最后褐色部分脱落,形成穿孔。随着病情的发展,叶片背面有锈孢子密集在一起,似黄白至淡黄褐色的粗绒状霉。当春播植株现蕾或初花时,近地面的成熟叶先发病,逐步向上蔓延。夏孢子堆叶两面生,近圆形,初为白色小疱斑,渐为灰褐色,成熟后多从顶部破裂,散出红褐色粉状的夏孢子。条件适合时夏孢子堆外可形成次生夏孢子堆。叶上夏孢子堆有或无黄晕,也能产生浅褐色具深褐边缘的枯斑,单个枯斑圆形或近圆形,初青枯色失水状,自然情况下不破裂穿孔,多个枯斑相连常为不定形。在变淡及发黄的叶上,夏孢子堆周围绿色,形成绿岛。其中以具黄晕的症状最为普遍。 2、豆角叶脉、叶柄及蔓茎受害症状:锈病病斑初期为梭形或近梭形条状,稍隆起,褪绿,水渍感,在蔓茎上有时出现纵裂,中央持有褐色至黑褐色小粒点。蔓茎、叶柄及花梗上的夏孢子堆多为近圆形或短条状,也可围生一圈长圆形的次生夏孢子堆。随着植株衰老或天气转凉,夏孢子堆转变为黑色的冬孢子堆,散出栗褐色粉状的冬孢子。 
二、豆角锈病传播途径 豆角锈病的病原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在南方夏孢子成为本病初侵染源,冬孢子虽然存在,但在病害周年循环中并不重要。春天条件适宜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借助气流传播为害,并在病部产生病原进行多次重复侵染。 豆角锈病病菌喜温暖高湿环境,发病最适气温条件为23~27℃,相对湿度70%以上,一般日平均气温24℃,遇到频繁的小到中雨,或降雨时间长,寄主表面有水滴水膜时,夏孢子最易萌发侵入寄主,秋豆角生长期间常有这种适宜的发病条件。病株又以夏孢子通过昆虫、气流等因素在田间植株间反复传播。在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种植过密、偏施氮肥的田块中,发病也较重。 
三、豆角锈病发病原因 1、豆角锈病在高温条件下易发生流行,多阴雨高湿度的连阴雨天气,发病最严重。 2、如低洼积水,种植过密,通风不良的地块易流行。 
四、豆角锈病预防措施 1、实行轮作倒茬。阴雨季节搞好菜田清沟排水,防止低洼地积水。春茬豆角宜采用育苗育苗避病。 2、豆角合理密植,保证通风良好,及时搭好支架。搞好菜园清洁,收获后将病叶清除干净集中烧掉。 3、杜绝在早豆角地中套种迟播豆角。迟豆角和早播重病田应间隔一定距离,严防紧紧相邻。 4、避免前期氮肥施用过多。 
五、豆角锈病防治农药 在锈病发病初期喷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0%氟奎唑乳油8000倍液、或50%萎锈灵乳油800倍液、或50%硫磺悬浮剂200倍液、或30%固体石硫合剂150倍液,或25%敌力脱乳油4000倍液加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隔10~15天喷1次,连续2~3次。 在豆角锈病发病初期可喷施50%三唑酮600~800倍液,或50%硫悬浮剂500~600倍液,或25%敌力脱乳油2 500~3 000倍液喷雾防治,或62.25%腈菌唑·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3%戊唑醇可湿性粉剂3 000~4 000倍液、30%氟菌唑可湿性粉剂2 000~2 500倍液、12%松脂酸铜乳油800倍液等轮换喷雾,7~10 d喷1次,连续2~3次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