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洋葱灰霉病症状 田间发病,主要危害叶鞘、花梗及鳞茎颈部,形成淡褐色的病斑,内部腐烂,潮湿时病部长满灰色粉状霉。若在叶尖发病,先为白色椭圆形斑,直径1~3毫米,病斑不断扩大,能连成片而使葱叶卷曲枯死,湿度大时可发生灰霉。在花薹和小花上的病症,与叶尖发病相同。贮藏期发病,先在颈部出现舟式凹陷的病斑,而后变软,呈淡褐色,鳞片间有灰色霉层,后期产生褐色小菌核。鳞茎感病后常被软腐病菌再次侵入,导致腐烂、发臭。此病以高湿条件下发生灰色霉层、后期病部产生黑褐色小菌核为特征,可与炭疽病和软腐病相区别。 
洋葱灰霉病发病规律 病原属于半知菌亚门的葱腐葡萄孢菌,致病力最强,此外,还可从病株上分离出葱鳞葡萄孢菌和葱细丝葡萄孢菌。遗落于田间的病残体和土壤中的菌核可较长期地存活。初次侵染后在病斑上再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或灌溉水传播。从伤口侵入后,再蔓延到鳞茎的颈部。低温、高湿是发病、流行的条件。收获前遇雨,收获后不能充分晾晒,也会招致发病。 
洋葱灰霉病防治方法 在栽培管理方面,要注意清除病残体和适时收获。发病初期可喷洒50%多菌灵、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腐霉利、50%异菌脲、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连治2~4次。因病原菌极易产生抗药性,故应轮换用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