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薯疮痂病症状表现 叶片:叶片多嫩叶背面的叶脉最容易被感染。发病初期病斑为棕红色油溃状小斑点,后随茎叶的生长而加大并突起,颜色转白或黄。突起部分呈疣状,逐渐木质化形成疮痂,呈灰白色至黄白色,疮痂处表皮粗糙.容易裂开,凹凸不平。叶片被害后常向里卷曲,严重时皱缩,不能伸展。 茎蔓:最初呈现紫褐色圆形或椭圆形突起的疮疤,后期凹陷,严重的疮痂连成片~生长停滞。在潮湿的环境中,病斑表面长出粉红色毛状的孢子盘。病茎蔓皮层粗糙.木化,失去柔性,以致病蔓先端硬化僵直,不再伏地蜿蜒。 嫩梢:产生密集淡紫色病斑,嫩梢皱缩、直立或卷缩成木耳状,称之缩芽。 薯块:芽卷缩,薯块表面产生暗褐色至灰褐色斑点,干燥时疮痂易脱落残留疹状斑或疤痕。病薯小而多变形。 
红薯疮痂病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坚持检疫,禁止从疫区调运薯、苗。选用抗病品种。提倡秋薯留种,培育无病壮苗。重病田与粮食作物进行4~6年轮作。施足腐熟有机肥,防止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合理灌水,雨后排水,降低田间湿度,抑制病害蔓延。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烧毁深埋。 2、种苗消毒:用70%硫菌灵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薯苗5分钟;或栽前薯苗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苗5分钟。 3、药剂防治:苗床或大田发病初期,可选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等喷雾防治,以后隔1周再喷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