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秋葵品种众多,依株形可分矮秆、中秆和高秆;按形状可分为五角形、六角形和圆形等;按颜色可分为绿色(包括浓绿、翠绿、淡绿、浅绿)、紫红色和白色;按大小可分为长果种(果长10~25cm)、中果种(果长5~10cm)和短果种(果长3cm左右)。按产地可分为日本品种、我国台湾品种、自选品种和地方品种。不同的品种其产量、果型颜色、种植要求、注意事项、生物学特性都不一样,在选择品种时一般应注意以下方面。 首先,要考虑该品种是不是符合市场消费者需求,预先做好市场的调查和定位。若菜农种植仅是为了满足自己食用,则可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品种;一般种植目的都是为了销售,还想卖个好价钱,所以先要弄清楚目标市场和消费群体的需求,不同地区、不同市场对果形、色泽、口感等消费习惯不同,对品种的需求也不同,不能单凭自己或本地人的喜好来选择品种。有些品种产量不是很高,但有特别的性状或营养价值,鲜食销售价格就高,综合经济效益就好。当前我国蔬菜市场供应已实现大循环、大流通,菜农的视野也应同步拓宽,要根据不同品种的季节性(淡季与旺季的比例)、不同用途(鲜食、加工、专用)和不同区域市场特性,按目标市场需求选择品种。 其次,要选择经过当地多年试种,适宜当地自然气候条件、长势旺盛、抗逆性强、稳产性好、产量高的品种。不同的品种有不同的适应条件,在不同种植条件下生理性状会有不同的表现,即使是同一地区,不同的种植茬口也应该选择不同的适应品种进行种植。 
适合北方的品种不一定适合南方种植,适合保护地种植的不一定适合露地种植,适合山区种植的不一定适合平原地区种植,适合早春大棚种植的不一定适合夏秋种植。每个品种的适应能力不一样,其适宜的种植区域范围甚至差别很大,因此在选购品种时一定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再次,要选择优质新品种。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关注品质,优质产品即使价格较高,也较易被消费者接受。随着育种水平的提高和种子产业市场化,使得品种的更新越来越快。所以生产者要根据市场要求不断更新栽培品种,充分利用最新的科技成果,注意选择商品性状好、品质优、营养价值高,以及保健成分含量丰富的新品种。 同时,对当地种植多年表现良好的老品种要理性对待,不要盲目轻信种企和种子经营者推销宣传。要理性地认识到新品种不一定就是优良品种,对新品种的特点和优点须经过仔细了解确认,通过现场参观在种企示范田中的生长情况和特征特性,实地考察种过该品种的农户,咨询当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单位等途径,经过2~3年的小面积试种、示范,与老品种的商品性、丰产性、抗病性等进行综合比较,确实比老品种具有可靠的优势时,再进行大面积种植新品种。生产者普遍希望有一个高产、优质、抗病的全能型品种,但这并不现实,应该更关注配套的栽培管理水平提升。 
购买黄秋葵种子应认准品牌,选择正规种企生产单位和正规科研单位购买,购种前要询问并查看经营单位的《营业执照》和《种子经营许可证》,确认该单位是否有经营销售资质。购种时要仔细看商标、特征特性、栽培要点、种子质量标准、注意事项、种子经营许可证编号、检疫证明编号、生产单位及联系地址、联系方式、生产日期、包装日期等种子信息是否齐全、明确,字迹模糊不清,袋上标注内容不标准,不正规、不明确的种子不要购买。种子质量应符合《蔬菜种子》(GB8079)、《瓜菜作物种子》(GB16715)等标准对种子纯度、净度、发芽率、水分、千粒重等相关规定。并且索要购种发票或凭据,以备查看播后种子质量是否一致,在种子出现质量问题时依法维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