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 棉苗立枯病如何防治?

[复制链接]
查看1 | 回复0 | 6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棉苗立枯病症状及危害  

棉苗立枯病又叫棉苗黑根病、棉苗烂根、棉苗腰折病,棉苗立枯病在棉花苗期经常发生的、分布广泛而且为害严重的一种病害。严重发生时,病苗率高达90%以上,死苗可达30%~40%,引起大面积毁种。各棉区均有发生,以黄河流域棉区发生较重。  

棉苗立枯病主要危害棉花幼苗。棉苗受害后,在茎基部出现褐色凹陷条斑,条件适宜时病斑迅速扩展绕茎一周,病部缢缩变细,出现茎基腐或根腐。病死棉苗水分迅速丧失,不倒伏。病死棉苗易从土中拔出,其基部或根系上可见到稀疏的细丝和粘附其上的小土粒,这是田间诊断立枯病的重要特征。棉花种子受害后,病种子多呈褐色软腐状,挤压时流出黄褐色粘液。棉花植株子叶受害后形成不规则黄褐色病斑,后干枯穿孔。

二、棉苗立枯病传播途径和发病原因  

棉苗立枯病的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是初侵染的主要来源,带病种子也是初侵染来源。以菌核作为侵染源效率最高,通常一粒菌核可以萌发出数十条菌丝,并且可以萌发多次。  

棉苗立枯病在条件适宜菌丝可直接侵入表皮细胞,也可由自然孔口和伤口侵入。病死植株的皮层组织充满菌丝和菌核,不久散入土中,可借流水、地下害虫、农事操作甚至菌丝蔓延传播,进行再侵染。  

棉苗立枯病菌丝生长温度为7~40℃,适温26~32℃,低于7℃或高于40℃时停止生长。菌核形成的适温为11~37℃,最适温度22℃。在12~34℃范围内,温度越高,菌核形成越快。菌丝只有在相对湿度85%以上时,才能侵染致病。菌核在26~32℃和相对湿度达95%以上时,10~12小时就可萌发产生菌丝。 在阴雨多湿天气、地势低洼、土质黏重、棉花幼苗生长缓慢、棉田排水不良,易发生棉苗立枯病。

三、棉苗立枯病防治方法  

1、合理轮作能减少土壤病原菌积累,可减轻发病。  

2、在不误农时的前提下,适期播种,可减轻发病。  

3、播种前必须精选高质量棉种,淘汰小籽、瘪粒、杂籽及虫蛀籽;经硫酸脱绒,以消灭表面的各种病菌;再进行晒种30~60小时,以提高种子发芽率及发芽势,增强棉苗抗病力。  

4、棉花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5%的12.5%腈菌唑可湿性粉剂,或0.5%的15%恶霉灵水剂拌种。  

5、选择抗病、耐病品种种植,提倡采用脱绒包衣棉种。播种前精选种子,晒种、脱绒、汰除不成熟的及有病虫的棉籽,可明显提高出苗质量,减轻发病。加强耕作栽培管理。播前深翻晒土,提倡高垄地膜栽培,增加土壤通透性,科学控制水分,培育壮苗。清洁田园,清除病残体,减少病菌传播与积累,不可将病株和病残体随意丢弃在田间。  

6、在棉苗立枯病发病初期用15%恶霉灵水剂 1000倍液、或8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灌根、或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喷棉苗。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