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 大豆产量的形成

[复制链接]
查看7 | 回复0 | 前天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豆产量=单位面积株数 x 单株籽粒重量,单株籽粒重量=单株粒数 x 粒重,单株粒数=单株英数 x 每荚粒数。由此看出,产量是有田间密度、单株粒数和粒重构成的。密度是人为能够控制的,单株粒数和粒重是品种遗传基因和所处环境两方面因素决定的。因此,选择具有高产潜力的适宜的新品种、合理密植、创造适宜大豆生长及产量形成的适宜环境就能实现最大限度的高产。

大豆籽粒、茎叶、根等器官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由碳、氢、氧、氮、硫、磷、钾、钙、镁等几十种元素组成。其中有机物最多的碳、氢、氧是由叶绿素吸收太阳光能同化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植株吸收的水而来,氮、磷、钾、钙、镁等无机元素主要是通过根系从土壤吸收而来。一般情况下,空气中二氧化碳不是限制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光照的变化很大直接影响光合产物的形成。一般土壤中氮、磷、钾含量不足,直接影响产量的形成。

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受气候的影响最大,目前人为的作用有限。大豆群体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绿色叶片,光合产物的多少取决于群体总叶面积和单位叶面积的光合强度。不同生育阶段叶面积与单位叶面积光合强度差异很大,生长前期光合干物质的积累主要依靠叶面积的增加,随着生长期的进展,单位叶面积光合能力逐渐增强,特别是当群体叶面积达到最大以后,光合能力越来越重要,中后期提高叶面积光合能力是提高干物质积累的主要方面。因此,品种的适宜密度、植株的田间分布直接影响光能利用效果。  

虽然植株从土壤吸收的氮、磷、钾等无机元素只占干物质的6%以下,但对光合产物合成和转化是必需而不可缺少的。土壤水分对植株蒸腾降温、养分的运输、物质转化有重要作用。因此,只有通过不断改善土壤结构,不断增加土壤养分和水分,才能满足植株生长和产量的形成需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