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 种大豆前整地方法

[复制链接]
查看2 | 回复0 | 昨天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整地是作物播种前进行的一系列土壤耕作措施的总称。其目的是创造良好的土壤耕层构造和表面状态,协调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等因素,提高土壤肥力,为播种和作物生长、田间管理提供良好条件。整地的主要作业包括浅耕灭茬、翻耕、深松耕、粑地、耕地、镇压、平地、起垄、作畦等。采用哪种整地方法,应根据播种方法,土地条件,自然条件、环境条件和机械化水平来决定。  

浅耕灭茬是用圆盘灭茬粑、旋耕机、灭茬犁等破碎根茬、疏松表土、清除杂草的作业。在作物收获后、翻前进行。能提高翻耕与播种质量。在一年多熟地区,可浅耕灭茬后直接播种下茬作物,也可不浅耕灭茬,直接翻耕。  

翻是用有壁犁翻转层和疏松土壤,并翻埋肥料和残茬、杂草等的作业,是整地作业的中心环节。可以进行伏翻、秋翻或粑茬深松整地,耕翻深度18~20厘米,耕深一致,误差为土1.5厘米;耕幅一致,误差为士4厘米;回坐一致,立堡率小于5%,并做到不重耕,不漏耕。翻、粑结合,无大土块和暗坷垃,每平方米耕层内直径大于5厘米的土块少于5个,耙茬深度12~15厘米,深松深度25厘米以上。伏翻、秋翻或粑茬深松整地要达到待播状态。有深翻深松基础的地块,可进行秋耙茬,拣净茬子,耙深12~15厘米,耙平耙细。春整地要做到翻、耙、耕、压连续作业。深松耕用深松铲或凿形犁等松土农具疏松土壤而不翻转土层的一种深耕方法。一般深度在20厘米以上。其作用是:  

(1)打破犁底层、白浆层或其他黏土硬盘,加深耕作层,促进底土熟化,利于作物根系向深层伸展;  

(2)因不翻转土层,后茬作物仍能充分利用原有耕层的养分,并保持其中的微生物区系,减轻对下层嫌气性微生物的抑制作用;  

(3)雨季能蓄水贮墒,减少地面径流;  

(4)保留部分残茬,减轻风蚀和水蚀。但深松耕的作用及后效期的长短,随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降水量多少等而异,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经长期翻耕后形成犁底层的旱地、耕作层下已形成黏重紧实的硬盘层(或白浆层)的土地或土层厚而耕层薄不宜深翻的土地。耙地是翻后用各种耙平整土地的作业。耙深4~10厘米。用圆盘粑、钉齿耙等耙地,有破碎土块、疏松表土、保水、提高地温、平整地面、掩埋肥料、根茬和灭草等作用。  

耕地是中国北方旱区在耙地后或与其结合进行的作业。多用柳条、荆条、木框等制成耕(糖)拖擦地面,能形成干土覆盖层,减少土壤表面蒸发和平地、碎土、轻度镇压等作用。目前已经很少应用了。  

镇压是在翻耕、粑地之后用镇压器的重力作用适当压实土壤表层的作业。镇压的主要作用是使耕翻后的耕层松紧适度,上松下实。镇压能增加土壤中的毛细管孔隙,使下层水上移,起到提墒作用。  

平地是用平土器进行平整土地表面的作业。平整地面,利于播种和田间管理。对灌溉地区更为重要。用机引或马拉平地器作业。结合耙地、耕地、镇压等进行复式作业,效果良好。  

起垄是在田间筑成高于地面的狭窄土垄,能加厚耕层、提高地温、改善通气和光照状况、便于排灌,东北地区采用典型的垄作耕法中的一种形式,抗旱、抗涝、防风蚀。  

畦是用土埂、沟或过道分隔成的作物种植小区。在雨水较多的大豆产区,和部分低洼带,经常出现涝灾,须要将大豆种在高畦上。这样畦沟便于排水,可使大豆在通气状况良好的高畦上生长,天旱时还可以利用畦沟灌溉,作畦筑台可用专用机具一次完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