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豆最忌重茬和迎茬。重茬、迎茬可使大豆植株生长迟缓,矮小,叶色发黄,易感染病虫害,致使大豆荚小,粒小,产量低,一般重茬减产20%~30%。如果连续5年以上将带来毁灭性灾害。大豆重茬、迎茬造成减产的原因:一是养分因素。在同一地块上,连年种植大豆,每年都吸收相同养分,因而造成营养元素片面消耗,不能满足大豆生育期对土壤养分的需求。二是病虫因素。大豆重茬、迎茬的地块,由于以大豆为寄生传染的细菌性斑点病,孢囊线虫病及菌核病等越冬基数较高,并获得继续发病的环境和条件,因而为害越来越重。三是生物因素。大豆连作3年以上,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有很大变化,即F·B菌较多,其中有的降低大豆发芽率,有的浸染根部,导致根腐病。真菌对重茬大豆的生长发育障碍很大,镰刀菌可浸染根部,导致根腐病等。重茬、迎茬大豆在其生命活动中,植物和微生物分泌的有机物有些是抑制素,使土壤中,造成大豆减产。四是植株因素。重茬、迎茬大豆导致土壤养分单一,物化性状及生物活性改变,病虫、草害严重,大豆植株发育不良,植株矮小,瘦弱,冠层分布不合理,中层叶面积指数小,叶片黄萎,功能期持续时间短,功能弱,同化产物积累少,产量低。 尽量实行3年以上(含3年)合理轮作,不重茬,不迎茬,减轻连作带来的病虫害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在重迎茬不可避免的情况下,选择肥力比较高的平川地或二洼地种植大豆,坚持宁迎勿重的原则。在吉林省大豆适应地区,实行玉米一玉米一大豆3年轮作制。垄作大豆是创造人为小气候环境,实现抗旱、防涝、增温作用。垄高约为14~18厘米,标准垄型为方头垄。垄距60~70厘米,超过这一垄距抗旱抗涝能力增强,但不能合理密植;小于该垄距耕层不够深厚,不耐旱涝,而且易被冲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