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棉区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因地制宜地创造了不同形式的排水方法。如长江流域棉区的畦田、山东东部棉区的台田以及辽宁省棉区的垄作等,都是比较好的排水方法。 北方灌溉棉区,棉田排水主要靠深挖排水渠系。即在灌溉地区,按一定距离与地下水的流向垂直开挖支、干排水沟,将地下水排至附近河内。棉田内也应按一定距离和面积,开挖田间排水沟,使棉田积水及时排出。沟距越大,排水越慢。深度和宽度因排除积水面积和沟的长短而异,一般深1.5~2.5m的干沟比支沟要深一些,田间排水沟比支沟浅一些。排水沟应在每年汛期前疏通一次,以提高排水效果。 
中国南方棉区雨水偏多,地下水位偏高,易受涝渍危害,棉田普遍采用畦作,排水主要依靠田间主沟、围沟、腰沟和畦(厢)沟等排水系统,将棉田积水和地下水排出田外,送至江河。畦作畦面的宽窄,每畦植棉行数和沟、畦的规格,视具体情况而异。 在江苏沿海地区,在水利、增田方整化初具规模的棉田,为了提高排渍效果,根据条件,逐步建设一批地下排水工程,试行地下排水。江苏省常熟县农田水利试验站地下暗管排水的主要优点是降低地下水位快,降得深,雨后地下水升得少。据测定,在连续阴雨或一日降水量在20~30mm的情况下,一般大田地下水埋深为0.15~0.5m,甚至田面积水,造成明显的涝渍危害;而暗管排水的地下水位经常在田面下0.7~1.0m,明沟排水田较之高出1位多,而且雨后地下水位在2~3天就能降到接近暗管的深度,而明沟田要7~10天才能降到相同水平。暗管排水由于降低地下水位快,雨后土壤水分含量不过高,这在年雨量多、地下水位较高的棉区,对防止棉田暗渍很有利。暗沟排水的棉田,棉花长势以及根系发育均优于明沟排水的处理,产量增加5%~15%。 各地采用的地下排水方式有暗沟、鼠洞和暗管3种。以暗沟和鼠洞简而易行,投资小,但仅适用于土质黏重的棉田,而且耐用年限较短。暗管经久耐用,不论土壤黏、沙都比较适宜,但需要一定的投资,有条件的社队以采用暗管排水为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