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长江上游亚区 以四川省为代表,四川省棉花试验站和万县农业科学研究所等单位自1951年开始,先后在遂宁、简阳、万县等地连续7年10点次的试验结果表明,育苗移栽棉比麦后直播棉平均增产41.8%,提早成熟20天左右;比小麦行间套种的增产7.1%~37.2%,早熟4~15天。育苗移栽的增产和早熟效果十分显著。1955年,四川射洪县前锋农业社大面积生产实践表明,棉花采用育苗移栽比小麦后直播棉增产40%,比大麦后直播棉增产26%,比蚕豆后直播棉增产15%。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棉花育苗移栽技术也相应地得到改进与发展。为了解决麦棉两熟连作移栽苗大、缓苗期长及迟熟的问题,四川省棉花研究所1978~1986年试验研究后,提出以两段育苗(即方块苗床假植)为中心的配套技术,克服了麦后移栽棉晚熟低产的问题。两段育苗麦后移栽,由于早发早熟,比原有的育苗移栽增产20%以上,而且也因为成熟期提前,避开了9月底以后阴雨连绵的高温寡照的不利气候因素,减少了僵烂铃,相应提高了棉花的品级和品质。此外,还由于两段育苗移栽的棉花早熟早收,到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棉花已基本收完拔秸,有利于及时让茬。因此,小麦比麦棉套移栽棉田每亩增产61.1kg,增产两成以上。由于育苗移栽技术的不断改进,1991年,四川省棉花育苗移栽面积已占全省棉田总面积的99.3%,即由直播改为移栽,完成了栽培技术的一大变革,使棉花生育期提早,获得了粮棉双丰收。 
2、长江中游亚区 长江中游亚区包括湖北、湖南、江西3省及安徽淮河以南棉区。1981年,湖北省棉花联合考察组对重点产棉县的棉花育苗移栽技术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移栽棉长势稳健,坐桃均匀,铃多铃大,单位面积铃数比直播棉增加21%。与直播棉相比,在生长发育方面表现为"七多二少"。"七多",即单株果枝数多13.5%、单株果节数多30.4%、单株结铃数多34.9%、平均果枝成铃数多20.7%、下部1~5台果枝成铃多72%、吐絮铃多77.4%、亩铃数多11274个(即增加21%);"二少",即空果枝比直播少6.8%、脱落率少3.6%。 安徽省是长江流域主要产棉省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推广棉花育苗移栽技术后,棉田耕作改制的重点由原来以春棉为主的一熟制向粮(油菜)棉两熟制发展。1986年,全省两熟棉田的比重,由70年代的不到40%猛增到60.4%。两熟种植方式也发生很大变化,两熟套种面积由95%下降到60.1%,接茬连作(即麦油后)棉由5%增到39.9%。根据全省90万亩育苗移栽的棉田调查资料,除每亩增收皮棉13kg以外,比一熟棉田多收油菜籽125kg或225kg小麦,增收经济收益140~150元,比两熟套种的多收50多 kg 油菜籽或100多 kg 小麦,每亩增加经济收益75.03元。 江西省的两熟栽培也是以油菜、棉花为主体。主产棉区彭泽县1985年油、棉两熟面积占全县棉田总面积的86.6%,平均亩产皮棉95.3kg,油菜籽全县平均亩产84.23kg,两项合计产值为364.73元。宜春地区高安县石脑乡自1982年推广棉花育苗移栽,油菜后移栽棉比重占60%,产量比套种直播棉增22%~28%,亩产皮棉由原来的21kg增长到83kg,产量几乎翻了两番。 
3、长江下游亚区 长江下游亚区包括浙江、上海市及江苏的淮南棉区。该区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平均不足1亩,棉花育苗移栽面积的比重最大。1984年最高峰时,棉花育苗移栽面积占全国棉花育苗移栽总面积的46.86%。 以江苏省为例,20世纪50年代育苗移栽推广初期,育苗移栽棉(麦行套栽)比麦行直播棉增产5.67%~78.85%,增产效果极为显著。70年代中期,随着塑膜营养钵育苗移栽技术的发展,育苗移栽棉的增产增收效果更显著。盐城市郊区1979~1981年3年平均移栽棉比直播棉增产29.1%,品级提高0.2级,绒长增加0.3mm,霜前花增加10%。 移栽棉增产幅度的大小,与前作茬口的早晚有密切关系。江苏省常熟市东张乡1978~1980年连续3年对不同茬口移栽棉的考察结果为:早茬移栽棉亩产皮棉83kg,比麦套直播棉增产59.62%;中茬移栽棉亩产皮棉72kg,比麦套直播棉增产38.46%;晚茬移栽棉亩产皮棉51kg,增产效果不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