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改善种植方式 通常棉田下层叶只能接受偶尔发生的闪光、较弱的透射光和散射光,处于较暗和光照很弱的层次,9月上旬10~11时,其光强常低于补偿点,积累干物质很少,甚至消耗大于积累。因此,除了控制株型,辅以必要的打老叶、去空枝等措施,以改善棉田下层叶光照条件外,一般还将等行距种植法逐渐改为密株宽行、宽窄行、3组6行等。这些种植法的优点表现在:靠宽行的棉株,有较多的叶片,能获得直射阳光或得到较强的透射、反射和散射光,增加了中上层叶面积。同时还由于通风良好,避免了高温多湿,减少了呼吸消耗,有利于提高产量。据湖北省农业科学院试验表明,宽窄行、3组6行产量最高,其次是宽行密株,三等行种植法较差。 
二、整形技术 棉花整形是创造合理的群体结构,提高光能利用的一种措施。如高密度,早打顶,少留果枝,使上部果枝呈"丫"形,是改善棉田通风透光条件的一项有效措施;壮株密植田,把棉株修整成圆锥形,下封上不封,这样,扩大了群体受光面,改善了上、中、下层叶的光照条件。 
三、采用间、套、复种 采用间、套、复种,是充分利用地力和光能,提高复种指数的一种有效措施。它们的增产效果主要通过各种作物的巧妙搭配,从时间和空间上充分利用地力和光能。如麦后移栽棉,在前季麦子生长的同时,利用小面积的苗床,提前播种育苗,这样,既保证麦子有足够的营养面积和空间进行光合作用,积累较多的光合产物,提高产量,又可使棉花向前延伸生长期,相对延长了光合时间。又麦套棉,可减少棉田前期因覆盖度小而大量浪费地力和漏光损失。 
四、化学调控 采用缩节安进行系统化学调控,能控制棉花主茎、果枝以及顶芽、腋芽的生长,但不会延缓棉株的发育,有利于塑造理想的株型,改善田间结构。大量试验示范资料表明,调控株型的棉花,节枝比趋小,叶面积适宜,铃枝比增大,叶铃比减少,株型栽培较自然株型增产9.2%~2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