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 棉花盐碱地播种技术

[复制链接]
查看2 | 回复0 | 14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沟播植棉  

内陆盐碱土的含盐特点是表土层含盐量高、底层则含盐量低。通过开沟起垄,将含盐量高的土表层集中到垄背上,棉子播在含盐量低的沟底;又利用盐往高处升的特点,使沟底土壤盐分引向垄背,减轻沟底盐分,有利于全苗。据山东省曹县测定,开沟前20cm耕层内平均含盐量为0.45%,开沟后垄背含盐为0.57%,而沟底为0.21%,出苗可达80%~90%,保苗效果也较好。

二、老沟植棉  

老沟植棉是在沟播植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一种盐碱地播种保苗技术。老沟种植。即在新沟棉花收获后,保留原来的沟和埂,土地不进行耕翻,年前仅在沟内浅耘保墒;翌春结合沟施农家肥、浅耕,所以,又称作半免耕法。经研究,老沟法比原有沟播法的优点在于,土壤物理性状改善,如容重变小,毛细管孔隙率增高,有利于减少土壤水分的散失,返盐减弱。同时,老沟法的保苗效果的年限也延长。  

具体做法是:按预定行距宽度开沟,重盐碱地采用1~1.2m等行距,挖25cm的深沟,将含盐高的表土层挖起筑埂,最后造成沟深25cm,下底宽50cm,上顶宽30cm的"梯形埂",沟底中心种1行棉花。一般盐碱地采用1.5~1.6m等行距,沟深宽同上,土埂下底宽40~50cm,上顶宽20~30cm,沟底种2行棉花。新沟植棉年终拔柴清田后,继续保持原来沟埂固有的现状,冬季不进行耕翻,任其自然返盐,翌年春季将沟底碱土敛培到埂上,随后,在沟内耕翻集中施农家肥和粑平,由于沟内耕翻粑碎土面,削弱了毛细管作用,抑制了返盐,因此,将棉籽播于含盐量低、土壤水分较高的沟内,从而大大提高了棉花保苗率,其效应还随年限的延长而显著提高。

三、地膜覆盖  

盐碱地采用地膜覆盖,具有增温、保墒、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及抑制盐分上升的综合效果,有利于保全苗促早发并早熟高产,是解决盐碱土植棉缺苗迟熟的一项技术。20世纪80年代推广后,发展很快。据研究,地膜覆盖如结合开沟种植,脱盐效果比开沟直播高1.6倍,出苗早14天,现蕾期、开花期分别早13天、10天,产量增加28.5%~43.9%。  

覆盖另一作用为增温保墒,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1983~1985年研究发现,覆膜后4~5月5cm、10cm土层日平均温度分别比露地增加3.9℃和2.7℃,0~20cm耕作层增加2.4℃。棉花苗蕾期土壤水分消耗以棵间蒸发为主,覆盖后,地膜有效地阻隔了土壤水分的蒸发。据播种时测定,0~10cm壤含水率为19.8%的棉田,播种后30天观测,0~10cm土层水分露地日平均耗水量为1.85mm,覆膜的仅耗水1.03mm,后者比前者日平均多保蓄0.82mm的水分。由于覆膜的增温保墒、抑盐效应,覆膜棉田棉花播种后6~8天出齐苗,轻度盐碱地覆膜比露地早出苗8天,出苗率达95%以上;中度盐碱地覆膜比露地早出苗14天,出苗率达83.5%,基本达到一播全苗的目的。地膜植棉与露地棉相比,现蕾期提早13天,开花期提早10天,9月中旬吐絮率达到60%以上,比对照提高20个百分点;棉花生育进程提前,产量结构由过去的以伏桃、早晚秋桃为主转到以伏前桃和伏桃、早秋桃为主,霜前花率增加15~20个百分点,增产20%以上。  

一是棉田早春覆空膜保墒抑盐提温早播技术。对冬春积蓄雨雪的盐渍土棉田,于早春化冻后,将欲播种棉行覆盖地膜并监测膜下地温,待膜下5cm地温稳定通过14℃时抢墒播种。据此可于4月1~5日播种,比当地传统播期提早15~20天。不仅确保全苗,增加棉花有效生长期,更重要的是解决了滨海盐渍土棉田早春严重失墙返盐而无法播种的难题。二是棉花膜下开小深沟早播种、出苗后破孔、晚霜过后放苗技术。盐渍土区地膜覆盖早播棉田,棉苗极易受冻害和膜下烧伤。播种时在膜下开小深沟(穴),沟深8~10cm,深播种浅盖土,盖土厚3cm。出苗后高温前,于苗顶上部破一狭孔,孔长3cm,但不放苗,幼苗在膜下生长8~10天,待终霜结束后再放苗出膜。此项技术使棉花霜前花率比对照提高20个百分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