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铃薯软腐病识别方法 马铃薯软腐病又称腐烂病,属细菌性病害,在田间生长期和贮藏期都能发生,主要发生在贮藏期或收获后的运输过程中。在收获期间遇阴雨潮湿天气或粗放操作,存放时不注意通风透气、散湿散热,可引起大量腐烂,造成严重损失。块茎未成熟、受伤、太阳照射及其他真菌侵害,温暖、高湿和缺氧、施用氮肥过多,均有利于软腐病的侵染为害。植株在高温潮湿条件下最适宜发病。 叶片:靠近地面的老叶先发病,初期呈现暗绿色或暗褐色不规则病斑,湿度大时,很快腐烂。 茎:多始于伤口,初期呈现褐色条斑.向茎干蔓延.随后茎内髓部组织腐烂,具有恶臭味.病茎上部枝叶萎蔫下垂,叶片变黄,植株倒伏腐烂。 块茎:多从伤口或脐部开始~初期块茎出现水浸状褐色病斑,整个块茎很快呈软腐状腐烂,并有黏液流出,散发出恶臭味,黏液带有很多病菌。如接触健薯容易感病,腐烂薯块干缩后,呈灰白色粉渣状。 
马铃薯软腐病防治方法 1、播种时防病:播种前进行选种和晒种,清除有病块茎;最好采用小整薯播种;切块中遇到带病种薯时,应对切刀进行消毒。 2、加强田间管理:注意田间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浇水应小水勤浇,避免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用石灰进行土壤消毒,减少田间初侵染和再侵染病源。 3、收获期防病:准备贮藏的块茎应于成熟后收获;收获前5~7天停止浇水,以保证土壤干燥;收获时要避免擦伤薯皮;晾干薯皮后再装运。 4、贮藏期防病:要贮藏的薯块应于通风阴凉处存放2~3天,使薯块温度降至贮藏环境温度;贮藏前进行薯窖灭菌;贮藏期间保持窖内通风,防止薯堆“出汗”。 5、减少侵染源:在收获和贮藏过程中不能乱扔有病块茎和茎叶,尤其不能扔到田边地头的灌溉渠中,也不能用来沤肥。 6、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72%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25%络氨铜水剂50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47%春雷·氧氯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30%琥胶肥酸铜悬浮液500~600倍液、70%甲霜铝铜可湿性粉剂25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2000倍液等喷雾防治,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