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甜、糯玉米苗期管理的技术措施 1、及时查苗、补苗:玉米在播种出苗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缺苗断垄。为了保证玉米有足够的株数,玉米出苗后,应立即进行查苗补苗。补苗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催芽补种,即补种的种子提前浸种催芽,适时补种;二是在播种时多播几行玉米,以备移苗补苗,移栽苗龄以2~4叶期为宜,最好在下午或阴天带土移栽,立即浇水,提高成活率。移栽苗要加强管理,以利促苗齐壮,否则造成弱苗,影响产量。在缺苗不太严重时,可采取借苗定足,依稀留密、留双株的简便方法保证每亩计划株数。地膜玉米在幼苗第1叶展开时,即用小刀破膜放苗出膜,然后用湿土把膜口盖严,以便保温保湿。 2、合理间苗定苗:间苗的时间要早,春玉米一般在3~4叶,夏玉米一般在2~3叶时进行。玉米出苗后及时进行间、定苗,可避免幼苗相互拥挤和遮光,并能减少幼苗对养分和水分的竞争,有利于培育壮苗。幼苗过密时,根系相互交错,生长受到抑制,从而不能吸收到足够的养分和水分,加之地上部绿叶面积小,光合能力强,因此很容易出现苗荒。 
3、蹲苗促壮: 蹲苗是根据苗期的生育特点,人为地促控、协调根系和地上部生长的矛盾,达到根多苗壮的有效措施,是春玉米增产的措施之一,正确运用可增产10%左右。 蹲苗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在底墒充足的情况下,一般不追肥,不浇水,进行多次中耕,使土壤表层干燥而下层湿润,通气良好,以利根系生长;另一种是"扒土晒根",多在北部春玉米区的低洼地进行,结合定苗将幼苗四周的土扒开3厘米左右,亮出"五叉股"促进幼苗靠近地面的根系向纵深发展。扒土时注意不要伤根伤苗。晒根7~15天,即"五叉股"变粗,晒成紫红色后,结合追肥,中耕培土。 蹲苗增产的原因:第一,蹲苗后玉米根系发达,基部节间短粗、健壮,后期倒伏轻。第二,可以提高地温。"扒土晒根"能提高地温1℃左右,可加速玉米的生育。第三,蹲苗的玉米,地上部生长慢并防止果穗以下的节间徒长,消耗养分少,既利于根系发育,又利于穗的分化,蹲实健壮,有利于抗倒。第四,可减轻地下害虫危害。 蹲苗要因地因苗制宜,运用得当,才能达到增产的目的。因此,玉米蹲苗要掌握以下原则: 第一,掌握"蹲黑不蹲黄、蹲肥不蹲瘦、蹲湿不蹲干"的原则。即苗色黑绿、地力肥或墒情好的地块要蹲苗;反之,苗瘦发黄、地力瘠薄或墒情不足的不宜蹲苗。 第二,拔节前应结束蹲苗,以免影响穗分化。 第三,蹲苗程度要适当。防止蹲苗过猛,造成"老化苗"而影响产量。 第四,夏玉米苗期短,发育快,田间管理往往失时,不宜蹲苗。 
4、中耕松: 玉米苗期中耕一般可进行2~3次,由浅到深,第一次在定苗之前或结合定苗进行,中耕宜浅,以3~5厘米为宜;第二次在拔节前,深锄10厘米左右,行间深,苗旁浅,防止过多坐根,并除掉护根草,以使次生根深扎。 5、适时施肥浇水: 玉米苗期对养分的需要量很少,在施足基肥和种肥时苗期一般不追肥。需要追肥时,数量占总追肥量30%,追肥时间为5~6片展叶时。 玉米苗期抗旱、耐旱能力较强,但过于干旱会使幼苗生长严重受阻。玉米从播种到出苗占一生总耗水量的23.4%,土壤含水量为田间吃水量的75%为宜。出苗到拔节期间,田间耗水量占全生育期耗水量的31.8%,此期土壤含水量为田间吃水量的60%~65%为宜,由播种到拔节期间,可浇1~2次水。播种时土壤干旱,可浇"蒙头水",追施化肥后,应及时浇水,以利发挥肥效。如果春季雨水较多,要经常清沟排水,防止渍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