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 种植大豆如何防治大豆纹枯病?

[复制链接]
查看5 | 回复0 | 前天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大豆纹枯病症状及危害  

大豆纹枯病在各大豆产区均有分布。主要发生在苗期,常引起幼苗死亡,部分地区发病率达10%~40%,产量损失30%~40%,严重者甚至绝收。  

大豆纹枯病主要为害茎部叶片,也能侵染叶柄及荚。病株生育不良,茎叶变黄逐渐枯死。  

1、叶片受害症状:叶片受害,初期呈水渍状不规则形云纹斑块,湿度大时,病叶似烫伤状枯死。气候干燥时,发病扩散慢,病斑呈褐色,逐渐枯死脱落,并蔓延至叶柄和分枝处,严重时全株枯死。  

2、茎杆受害症状:茎上病斑呈不规则形云纹状,褐色,边缘不明显,表面缠绕白色菌丝,后渐变褐色,上生褐色米粒大的菌核,干燥时易脱落。  

3、豆荚受害症状:荚上形成灰褐色,水渍状病斑,上生白色菌丝,后形成褐色菌核,干燥时易脱落。  

4、种子受害症状:种子被害后F·B。  

二、大豆纹枯病传播途径  

1、大豆纹枯病的病原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和菌核在病残体上越冬,并可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成为第2年初侵染菌源。  

2、大豆纹枯病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菌核萌发长出菌丝继续为害大豆。后病部长出菌丝继续向四周扩展。此外该病还可通过风雨、灌溉水、肥料或种子传播蔓延。  

三、大豆纹枯病发病原因  

1、当苗期低温多雨,低洼积水,发病重;高温高湿、光照不足也易发病。  

2、与其他寄主作物重茬发病重。土质黏重,苗龄过长,田间排水不畅也是加重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四、大豆纹枯病预防措施  

1、选种抗病品种。  

2、与非寄主作物轮作3年以上。  

3、合理密植,勤中耕除草,雨后及时排出田间积水,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性。  

4、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遗留的病株残体,并深翻土地,将散落于地表的菌核及病株残体深埋土里,可减少菌源,减轻下年发病。  

5、冬灌可防止春灌造成土壤过湿,提高地温,有利出苗。  

五、大豆纹枯病防治农药  

1、大豆的种子用种子重量的0.3%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0.3%的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拌种。  

2、在发病初期喷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隔7~10天喷1次,连续1~2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