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期阴雨天造成土壤潮湿,接触土壤薯蔓的节间处容易产生细根,有些可以膨大成块根,造成养分分流。为减少这种损失,传统的做法是通过翻蔓切断这种根系,让叶片朝下,架空茎部,不使其接触地面。也有的认为翻蔓能加快向薯块运输养分,甚至把翻蔓当作一项增产措施。 试验表明,不论平原沃土、丘陵山地、高台还是洼地,也不论品种类型、栽插期早晚和生长期长短,翻蔓都比不翻的减产。翻的次数越多减产幅度也越大,减产幅度为10%~20%。 这是因为: 1、损伤大量茎叶,降低制造养分的能力:红薯的叶片是制造养分的器官,在一定的范围内,茎叶生长越茂盛,合成的养分越多,薯块产量也越高。据分析,红薯全部干物质的90%是由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这些物质大部分通过茎蔓运送到块根里储存起来。因此,保护茎叶正常生长,尽量延长叶片的寿命,不使受损,是提高产量的关键所在。可是通过人工翻蔓,扯动茎蔓,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断折伤损,叶片大量脱落,翻的次数越多,茎叶的损伤也就越重,必然造成减产。 2、打乱了叶片的均匀分布:红薯茎叶匍匐在地面上生长,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叶片有趋光性,茎叶总是向着阳光充足的方向伸展,通过植株自身的调节,茎叶比较均匀地遍布地面,上下叶层之间也呈有次序的排列,使之最大限度地接受阳光照射,便于制造更多的养分。翻蔓打乱了均衡的茎叶分布,藤蔓反转后需要大约1周时间,光合作用效能降低。红薯生长中后期藤蔓相互交织在一起,有些往往跨过几垄,逐个分离很困难,翻蔓时容易折断薯蔓,扯掉薯叶,导致产量降低。据测定,光合强度比不翻的降低28%~35%。 
3、改变植株养分的正常分配,翻蔓损伤大量茎叶:植株的再生力强,为了保持生长平衡,促使植株再生腋芽、新枝、新叶。这些新生的茎叶必然消耗相当多的养料。没有翻蔓以前,这些养料本来是输送到地下部的块根贮存起来的,翻蔓以后,却用来弥补植株的茎叶损失,结果改变了养分的正常分配,造成减产。研究表明,因翻蔓新生的分枝和叶片量,比不翻的多3.5倍和5倍多。翻蔓后运往新生芽的养分高达73%以上,而不翻的运往新芽的养分只占19.3%。 4、新品种是在不翻蔓的情况下选育出来的:目前红薯育种单位均不采用翻蔓措施,新品种是在不翻蔓的条件下选出的,适合自然生长状态,不需要费力费时地进行翻蔓。 
雨后翻蔓,虽确能降低部分土壤水分,可是这种做法却损失大量茎叶,往往得不偿失。积极的办法是事前搞好田间排水系统。不过,在已遭水涝的地块上,这时的主要问题不在于保护茎叶,而是保产量。采取轻提秧理蔓、开沟排涝和较长时间晾晒的措施,还是很有必要的。红薯藤蔓正确的管理方法是在前期结合除草适当提蔓,即用手把已经发根的茎蔓向上轻轻提起,只要让茎上的根离开土,再把茎蔓放回原处就行了。提蔓不会伤害茎叶,对红薯的正常光合作用无任何影响,不会影响红薯产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