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辣椒疮痂病又名细菌性斑点病,属于细菌性病害,从苗期至成株期都可发病,造成大量落叶、落花、落果,甚至全株毁灭,对辣椒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 辣椒疮痂病危害症状: 叶上发病初呈水渍状黄绿色小斑点,后为不规则形,边缘隆起处暗褐色,中间凹陷处淡褐色,表面粗糙,形成疮痂状小黑点,叶缘、叶尖变黄,干枯脱落。幼苗发病后叶片产生银白色水溃状小斑点,后变为暗色凹陷的病斑,可引起全株落叶。成株期叶片染病之初稍隆起的小斑点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暗褐色,稍隆起,中央颜色较淡,略凹陷,病斑表面粗糙,常有几个病斑连在一起形成大病斑。如果病斑沿叶脉发生,常造成叶片畸形。 茎部受害,首先出现水渍状不规则条斑,扩展后互相连接,暗褐色,为木栓化隆起,呈纵裂疮痂状。果上病斑初起小黑点,后变为直径1~3毫米稍隆起的圆形或长圆形黑色的疮痴状病斑,病斑边缘有裂口。潮湿时疮痂中间有菌液溢出。 
辣椒疮痂病发病规律: 辣椒疮痂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病菌依附在种子表面越冬,成为初次侵染的来源,也可以随病残体在田间越冬。 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一年以上。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附着在种子上越冬,第二年条件适宜时靠雨水、灌溉水、风、昆虫及农事操作等传到植株上,从气孔、伤口侵人危害。病菌靠带病种子远距离传播。高温高湿是病害发生的主要条件。病菌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7~30℃。相对湿度大于80%,尤其是暴风雨更有利于病菌的传播与侵染,雨后天晴极易流行。种植过密、生长不良,容易感病。 风雨后遇上几天高温天气,利于病害迅速发展流行。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在6~7月,北方多在7~8月,病害发生较重。田间管理不当、偏施氮肥、植株前期生长过旺、地块积水、排水不畅等,容易诱发此病。 
辣椒疮痂病防治措施: ①选用抗病品种,避免连作。重病田块应与非茄科蔬菜实行2~3年的轮作,并注意配合深耕清除植株病株体。 ②种子消毒。辣椒种子可携带疮痂病的病原菌。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是防治病害简便易行的方法之一。一般可釆用种衣剂处理或温水渍种,先将种子放入55℃温水中浸种10分钟,捞起再用1%硫酸铜溶液浸泡5分钟;也可用500万单位农用链霉素500倍液浸种30分钟,或用0.1%高锰酸钾溶液浸种15分钟,洗净后催芽播种。 ③加强田间管理。加强育苗期管理,培育健壮椒苗,实行合理密植,定植后注意松土,追施磷、钾肥料,促根系发育。改善田间通风条件,雨后及时排水,降低湿度。及时清洁田园,清除枯枝落叶,收获后病残体集中烧毁。 ④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喷洒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常用的药剂有60%琥乙磷铝(DTM)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新植霉素4000~50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3.8%可杀得干悬浮剂1000倍液,1:1:200波尔多液、60%百菌通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每7~10天喷一次,连续防治2~3次,可获得理想的防治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