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柑橘黑星病症状 柑橘黑星病多发生在近成熟的果实上,很少在青果上发生,主要为害果实,也可为害叶片和枝捎。根据被害果实的症状又可分为黑星型和黑斑型。 1、黑星型:受害果面生红褐色小斑,后扩大至圈形,周围隆起,红褐色至黑褐色,中央凹陷,灰褐色,其上散生许多黑色小点,仅侵害表皮。 2、黑斑型:受害果初生淡黄色或橙黄色小点,逐渐扩大变为暗褐色至黑色不规则病斑,略凹陷,中央散生许多小黑点,严重时,病斑可连接成片,再至扩大到整个果面。 柑橘黑星病病斑一般为2~6毫米,散生,一个果上可发生数个至数十个病斑,受害严重时,病斑密布或连成片,常导致落果枝梢和叶片受害后,其症状与在果实上的相似。 
柑橘黑星病病菌特点 柑橘黑星病为真菌病害,有性阶段为柑橘球座菌Guig-nardia Citricarpa Kiely,无性阶段为柑橘茎点霉Phomaci tri-carpa Mcalp。其病原具有两个特性,一是病菌的寄生性较弱;二是病原菌具有潜伏侵染特性。病菌一般在谢花后的一个半月内侵入幼果内,壮果期和果实将着色时显现症状,主要发生在果皮上,不侵害果肉,有时也为害叶片。 
柑橘黑星病发生特点 柑橘黑得病病菌以病斑上的分生孢子、子囊孢子、菌丝体等在病叶、病枝、病果上越冬。次年环境适宜时,放出大量的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主要借风雨传播,落在寄主植期幼果、嫩梢上,萌发芽管进行侵染病菌侵入后,其菌丝体受抑制而潜育,潜育期长达3~12个月。到果实近成熟时,菌丝体迅速生长扩展,受害部位出现病斑,病斑上的分生孢子器故出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一般春梢叶片发病较少,夏秋梢叶片发病较多。在贮藏运输期间,病害会继续发生为害,使果实变黑腐烂。 
柑橘黑星病发病条件 1、气象因子:柑橘黑星病在高湿多雨的条件下,发病严重,在闷热的天气尤为严重。春末夏初,气渴高、大风雨多,极有利于病菌的传播及侵染,该病会大流行。若春未夏初持续阴雨绵绵或持续干旱,不利于该病的发生。 2、树龄:4~5年生的幼树发病较轻,病斑少而小(1-2毫米);7年生以上的老龄树发病较重,病斑多且大(2~3毫米)。 3、栽培管理:肥料不足、缺乏有机肥、地下水位高、环境郁闭、管理粗放、树势衰弱的果园,该病发生严重;而施肥科学、用水合理等栽培管理良好、树势健壮的果园,发病较轻;密度大、不通风的果园,发病也较重。 4、品种感病性:在重庆地区,以柠檬受害最重,甜橙、夏橙次之,柚类、柑类、橘类感病较轻,但沙田袖感病有逐年加重趋势。 5、其他:经观察,果园管理粗放,病虫害防治不及时,柑橘黑星病也犮生严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