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 柑橘潜叶蛾如何防治?柑橘潜叶蛾用什么药防治?

[复制链接]
查看136 | 回复0 | 2025-2-3 13: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潜叶蛾对柑橘的危害  

潜叶蛾又叫绘图虫,能为害所有柑橘属植物, 在枳上也能完成个体发育。潜叶蛾以幼虫潜食寄主嫩叶、果、 茎皮下组织,蛀成银白色弯曲隧道。受害部分坏死而叶对应的一面不断增生, 最后整叶呈现卷缩硬脆。新梢受害严重时也会扭曲, 抽长弱,影响翌年结果。幼果被害后, 后期在果皮表面出现伤迹,影响商品观。被害叶片常成为螨类等害虫的越冬场所,幼虫造成的伤口利于柑橘溃疡病菌的侵染为害。幼树和苗木受害, 严重时影响树冠的扩大和商品苗的质量。

柑橘潜叶蛾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9~2.2mm,翅展5.1~5.3mm, 全体呈白色。触角丝状。前翅细长,缘毛长而密, 翅端尖细处有1个黑斑,翅中部有2条内斜黑纹,其下端近于闭合而呈“V”形纹。后翅针叶状,缘毛极长。各足胫节末端均有1个大形距, 跗节5节, 第一跗节最长。卵椭圆形,无色透明,大小为 (0.4~0.5) mm×(0.2~0.3) mm。幼虫绿黄色。老龄幼虫体长4~5mm,体扁平,头部尖,胸腹部每节背面在背中线两侧有4个凹孔,每侧2个。尾节末端具1对尖细的尾状突。 蛹长纺锤形, 初呈淡黄色, 临羽化时转为深褐色, 长约3mm, 宽约0.6mm。 外被黄褐色薄茧壳。腹部可见7节, 1~6节两侧各有1个瘤状突, 瘤突上生1根长刚毛。头部和复眼深红色, 将羽化时为黑红色。

柑橘潜叶蛾发生规律  

柑橘潜叶蛾1年发生10多代,以蛹或老熟幼虫越冬。气温高的产区发生早、危害重,在我国柑橘产区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幼虫开始危害,7月~9月危害夏、秋梢最严重,10月份以后发生减少。成虫大多在清晨羽化,多于清晨交尾,白天潜伏不动,晚间将卵散产于嫩叶背主脉两侧。幼虫蛀入表皮取食,边食边前进,逐渐形成弯曲虫道。成熟时,大多蛀至叶缘卷起。春梢受害少。

柑橘潜叶蛾防治方法  

1、在冬季、早春修剪时剪除有越冬幼虫或蛹的晚秋梢,春季和初夏摘除零星发生的幼虫或蛹。  

2、在夏、秋梢抽发期,先控制肥水,抹除早期抽生的零星嫩梢,在潜叶蛾产卵量下降时供给肥水,集中放梢,配合药剂防治。  

3、在柑橘新梢大量抽发期,芽长0.5~2厘米时,嫩叶受害率大于等5%时喷药防治,喷施药剂7~10天1次,连续2~3次。  

药剂可用:1.8%阿维菌素2000~3000倍液、10%吡虫啉1000~1500倍液、10%氯氰酯乳油2500~3000倍液、20%甲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等。

2022年2月16日添加  

人工防治 结合栽培管理及时抹芽控梢,摘除过早、过晚的新梢,通过水、肥管理使夏、秋梢抽发整齐健壮,是抑制虫源防治此虫的根本措施。  

2.保护释放天敌 天敌有多种小蜂,优势种为橘潜蛾姬小蜂。  

3.药剂防治 可喷25%灭幼脲三号悬浮剂2000倍液,20%氟幼灵5000~8000倍液,20%米满1500倍液,5%卡死克1 500~2000倍液, 5%农梦特(伏虫隆)1000~2000倍液, 10%吡虫啉3000倍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