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铃薯黑胫病识别方法 受害的马铃薯植株茎基部变黑,故称黑胫病,又称黑脚病,属细菌性病害,从苗期到生育后期均可发病,以苗期最盛。一些地下害虫如金针虫、蛴螬造成的伤口以及镰刀菌侵染,有利于此病的发生和加重。此外,中耕、收获、运输过程中使用的农机具以及雨水、灌溉等,都可能起传病的作用。贮藏窖内通风不好或湿度大、温度高,有利于发病。 发芽期:种薯染病腐烂成黏团状,不发芽.有可能在出苗前就死亡,造成缺苗;或刚发芽即烂在土中,不能出苗。 幼苗期:一般株高15~18厘米出现症状,植株矮小,节间短缩;或叶片上卷,褪绿黄化;或茎部变黑(地下茎皮层和髓部变黑),表皮破裂,呈水渍状腐烂,萎蔫而死。横切茎可见三条主要维管束变为褐色。 生长期:叶片褪绿变黄.顶部叶片边缘向上卷曲,植株硬直萎蔫,基部变黑。受害的植株因基部在土壤中腐烂,用手非常容易拔出。 块茎:先从块茎脐部发生病变,呈放射状向髓部扩展,轻的匍匐茎末端变色,然后从脐向里腐烂,用手挤压皮肉不分离。湿度大时,薯块变为黑褐色,并发出恶臭气味(区别于青枯病)。 
马铃薯黑胫病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实行检疫。选用抗病、耐病品种。选留无病种薯。对芽块装载器具及播种工具,经常进行清洁和消毒。选择沙壤土、高燥地种植,精细整地,适时排灌,合理施肥。田间发现病株后,应及时拔除销毁。种薯入窖前要严格挑选,入窖后加强管理,先在温度10~13℃的通风条件下放置10天左右,入窖后要加强管理,贮藏期间也要加强通风换气,窖温控制在1~4℃,防止窖温过高,湿度过大。 2、种薯处理:可以进行催芽,淘汰病薯,或用杀菌剂浸种杀死芽块或小种薯所带病菌。具体方法是:用0.01%~0.05%溴硝丙二醇溶液浸种15~20分钟,或用0~05%~0~1%春雷霉素溶液浸种30分钟,或用0.2%高锰酸钾溶液浸种20~30分钟,浸后晾干用于播种。也可用硫酸链霉素或硫酸铜液进行种薯消毒,或种植前晾晒,使种薯木栓化。 3、化学防治:发现病株及时挖除,在病穴及周边撒少许熟石灰,并用72%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25%络氨铜水剂500倍液、40%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90%敌磺钠500~1000倍液、20%喹菌酮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20%噻菌铜悬浮剂600倍液等喷雾防治,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