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铃薯粉痂病识别方法 马铃薯粉痂病为真菌性、土传病害,在南方一些地区常造成不同程度的产量损失。主要为害块茎及根部,受害的块茎后期和疮痂病相似,块茎外形受到严重影响,降低商品价值,而且患病块茎不易贮藏。一般雨量多、夏季较凉爽的年份易于发病。 块茎:发病初期,在表皮上呈现针头大的褐色小斑,外围有半透明的晕环,后小斑逐渐隆起、膨大,成为直径3~5毫米不等的“疱斑用手指下压时,发硬而不易破裂。疱斑内充满病菌孢子团,呈褐色粉状物,以后“疱斑”表皮破裂、反卷,皮下组织呈现橘红色~散发出大量深褐色粉状物。“疱斑”下陷呈火山口状~外围有木栓质晕环。 匍匐茎和根:形成大小不同单生或聚生的瘿状瘤,初期为白色或浅黄色,后期变黑.崩溃后散出孢子团。在土壤潮湿的条件下,可以发生深人薯内的不规则溃疡。 
马铃薯粉痂病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严格执行检疫制度。病区实行5年以上轮作。田间增施基肥或磷、钾肥,多施石灰或草木灰,改变土壤pH值。并用高畦栽培,避免大水漫灌,防止病菌传播蔓延。 2、种薯消毒:选留无病种薯,把好收获、贮藏、播种各个关口,汰除病薯。可用2%盐酸溶液或40%甲醛200倍液浸种5分钟,再用塑料布盖严闷2小时,晾干播种;还可用72%霜脲氰·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薯6~8小时后晾干播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