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铃薯晚疫病识别方法 晚疫病是发生最普遍、最严重的侵染性、速发性、毁灭性病害。 马铃薯的根、茎、叶、花、果、匍匐茎和块茎都可发生,最直观最容易判断的症状是叶片和块茎上的病斑。 叶片:多从中下部叶开始.先在叶尖或叶缘发生不规则的水浸状绿褐色小斑点,病斑周围具有较宽的灰绿色晕环。湿度大时.叶片呈水浸状软化F·B~蔓延极快,在感病的叶片背面健康与患病部位的交界处有一层褪绿圈,上有绒毛状的白色霉层(典型症状),有时叶面和叶背的整个病斑上也可形成此种霉轮。严重时病斑扩展到主脉或叶柄,使叶片萎蔫下垂,最后整个植株变为焦黑,呈湿腐状。天气干燥时,叶片会变褐干枯,质脆易裂.没有白霉,且扩展速度减慢。 茎和叶柄:呈纵向不规则褐色条斑,发病严重时,干旱条件下整株枯干,湿润条件下整株F·B变黑,散发出一种腐畋气味。潮湿时,也可在病斑上产生白色霉轮,有时可造成叶丛的凋萎枯死。 块茎:形成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的微凹陷的淡紫色或紫色病斑。病斑的切面可以看到皮下呈红褐色,与健康薯肉没有整齐的界限,其变色面积的大小、深浅,依发病程度而定,当湿度大、温度高时,病斑可蔓延到块茎的大部分组织. 一旦感染其他腐生菌,可使整个块茎腐烂。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措施 1、农业措施:选用抗病品种。适期早播,以避开晚疫病发生期。栽培时适当深培土。种薯贮藏前,仔细挑选,剔除病薯,2~4℃低温贮藏,控制病害发展,出窖后严选种薯;切块时结合选择,汰除块茎内部表现症状的病薯。现蕾期控制徒长。在晚疫病开始流行时,对种植密度大、行距小、不能厚培土的地块,要在植株还未严重发病前把薯秧割掉,运出田间。作为留种的地块更应及早割秧。 2、催芽处理:催芽期间,凡不发芽或发芽慢、出现病症的全部剔除。催芽前用25%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霜脲氰~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对种薯均匀喷雾,然后将薯块堆在一起用塑料膜盖严,4~5小时后摊开晾干,切块催芽。 3、化学防治:一般在日平均气温在10~25℃之间,空气相对湿度超过90%达48小时以上的情况出现4~5天后,就要及时用保护性药剂喷雾,可选用波尔多液类药剂300~4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等。 发现晚疫病时,可选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2%霜脲氰·锰锌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69%烯酰吗啉·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64%恶霜灵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72.2%霜霉威水剂8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氟吗啉·锰锌800~1000倍+四霉素800倍液等喷雾防治,喷药时应均匀喷施叶片正面和背面,同时要交替喷施不同药剂。每次间隔7~10天,直到完全控制住为止。 晚疫病菌对甲霜灵已产生耐药性的地区,最好改用不含甲霜灵有效成分的药剂防治。 
近几年出现的几种新药剂,对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有特效,如68.75%氟吡菌胺·霜威悬浮剂每亩80~100毫升、25%双炔酰菌胺悬浮剂每亩20~40毫升、52.5%霜脲氰·噁唑菌酮水分散粒剂每亩40~50克、100克/升氰霜唑悬浮剂每亩53~67毫升、500克/升氟啶胺悬浮剂每亩27~33毫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