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铃薯金针虫为害症状和生活习性 金针虫是叩头虫的幼虫,各地均有分布。在土中活动常咬食马铃薯的根和幼苗,并钻进块茎中取食,使块茎丧失商品价值。咬食块茎过程还可传病或造成块茎腐烂。叩头虫为褐色或灰褐色甲虫,体形较长,头部可上、下活动并使之弹跳。幼虫体细长,20~30毫米,外皮金黄色、坚硬、有光泽。叩头虫完成一代要经过3年左右,幼虫期最长。成虫于土壤3~5厘米深处产卵,每只可产卵100粒左右。35~40天孵化为幼虫,刚孵化的幼虫为白色,而后变黄。幼虫于冬季进入土壤深处,3~4月份10厘米深处土温6℃左右时,开始上升活动,土温10~16℃为其为害盛期。温度达21~26℃时又入土较深。 
马铃薯金针虫防治方法 用毒土防治效果较好。每亩用50%辛硫磷乳剂400~500克,或3%辛硫磷颗粒1.5~2千克,拌细土50千克,于播前施入犁沟内或播种覆土。或每亩用80%的敌百虫可湿性粉剂500克加水稀释,而后拌入35千克细土配制成毒土,在播种时施入穴内或沟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