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 马铃薯软腐病的发生及防治方法

[复制链接]
查看99 | 回复0 | 2025-2-26 23: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铃薯软腐病症状和传病途径  

马铃薯受害块茎初期在表皮上显现水浸状小斑点,以后迅速扩大,并向内部扩展,呈现多水的软腐状,腐烂组织变褐色至深咖啡色,组织内的菌丝体开始白色,后期变为暗褐色。湿度大时,病薯表面形成浓密、灰色的絮状菌丝体,以后变灰黑色,间杂很多黑色小球状物(孢子囊)。后期腐烂组织形成隐约的环状,湿度较小时,可形成干腐状。块茎染病多从皮层伤口引起,开始水浸状,以后薯块组织崩解,发出恶臭。

在30℃以上时往往溢出多泡状黏稠液,腐烂中若温、湿度不适宜则病斑干燥,扩展缓慢或停止,在有的品种上病斑外围常有一变褐环带。病原在病残体上或土壤中越冬,经伤口或自然裂口侵入,借雨水飞溅或昆虫传播蔓延。病原细菌潜伏在薯块的皮孔内及表皮上,遇高温、高湿、缺氧,尤其是薯块表面有薄膜水,薯块伤口愈合受阻,病原细菌即大量繁殖,在薯块薄壁细胞间隙中扩展,同时分泌果胶酶降解细胞中胶层,引起软腐,腐烂组织在冷凝水传播下侵染其他薯块,导致成堆腐烂。在土壤、病残体及其他寄主上越冬的软腐细菌在种薯发芽及植株生长过程中可经伤口、幼根等处侵入薯块或植株。

马铃薯软腐病防治方法  

马铃薯收获时避免造成机械伤口,入库前剔除伤、病薯,用0.05%硫酸酮液剂或0.2%漂白粉液洗涤或浸泡薯块可以杀灭潜伏在皮孔及表皮的病菌。贮藏中早期温度控制在13~15℃,经2周促进伤口愈合,以后在5~10℃通风条件下贮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