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洋葱菌核病症状 叶片发病时,初期为水浸状,而后变为淡褐色或灰白色,病斑形状不定,最后变白破裂,叶片枯死下垂。剖开病叶,里面有白棉絮状菌丝体。在潮湿条件下,病部散生先为乳白色至黄褐色,最后变为黑色的小菌核。种株的花梗上也产生同样病症,从病部折断下垂。该病以病部产生黑色小菌核与其他病害相区别。 
洋葱菌核病发病规律 属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洋葱核盘菌。病原菌的菌核在病残体上或土壤中存活时间较长。春季在多湿条件下形成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菌核也可产生菌丝进行初次侵染,以后以菌丝扩大传染。一般4~5月和10~11月间易发病,在重茬、排水不良和生长较弱的情况下发病较重。 
洋葱菌核病防治方法 此病菌半腐生性强,发病严重的地段应与非葱蒜类作物实行3~4年轮作。选用50%福美双、50%多菌灵、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4%的药剂拌种。在发病初期,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4%恶霜锰锌可湿性粉剂、70%代森锰锌、40%大富丹可湿性粉剂、58%甲霜灵·锰锌5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