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洋葱霜霉病症状 根据环境条件和发病时期不同,可分为第一次侵染(系统侵染)和第二次侵染。第一次侵染发生在秋季苗床或早春本田,冬季菌丝发展,翌年春季出现病斑。幼苗感病后生长不良,叶无光泽,叶身扭曲。春季转暖后病斑扩展快,并可危害新生叶;当空气湿润时,病斑生出稀疏的白色或灰紫色霉状物。病株作为发病中心继续蔓延,形成再次侵染。 该病主要危害叶部和采种株的花薹。症状表现有以下5种类型: ①叶片被害部位的表面覆有淡紫色绒状霉。 ②叶部发生长卵形或椭圆形淡黄绿色病斑,表面长出白色或灰紫色霜霉,经雨水冲刷后病斑变为灰白色,叶片枯死。 ③产生大小不同形状的黄色病斑,但不着生霉状物。 ④椭圆形病斑周围有宽2~3毫米、稍凹陷的灰白色圈带。 ⑤在持续干旱的条件下,呈现灰白色小型病斑。后期往往在病部又被灰霉病菌、黑斑病菌等半腐生菌侵染而产生灰色或黑色霉状物。鳞茎受害后,外部鳞片变软、皱缩,有时混发软腐病。本病的特征为病斑较大、长椭圆形、黄白色,雨后病班变为灰白色,潮湿时病斑上长出稀疏白霉,高温时长出灰紫色霉。 
洋葱霜霉病发病规律 病原菌为真菌。病菌以卵孢子附着于病残体或种子或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天萌发,经气孔、伤口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潜育期1~4天。发病适温为24~27℃,低于12℃则不发病。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孢子囊。孢子囊成熟后借气流、风雨、昆虫等传播,进行再侵染。空气相对湿度95%以上,气温15℃左右为流行季节。一年主要有两次发病高峰,以4~5月份发病最重。低温多雨和重雾天气病害加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过分密植、重茬地、植株生长不良及大水漫灌时发病也较重。 
洋葱霜霉病防治方法 ①选择地势较高,易排水的地块种植,并与非葱类作物实行3年轮作。 ②收获后清洁田园,把病叶集中起来烧毁或带出田园深埋以减少初侵染来源。 ③加强田间管理,切忌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降低土壤含水量及空气湿度,以减少病害和控制病害蔓延。 ④栽洋葱时严格选用健壮秧苗,淘汰病苗。 ⑤用种子量0.3%的35%雷多米尔拌种,或用50℃温水浸种25分钟,再浸入冷水中,捞出晾干后播种。 ⑥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喷药,用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64%恶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2%霜霉威水剂800倍液、40%灭菌丹可湿性粉剂4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的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200~300倍液,每隔7~10天喷药一次,连喷2~3次。各种药剂轮换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