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 稻飞虱打什么药防治?

[复制链接]
查看49 | 回复0 | 2025-4-6 16:5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稻飞虱习性  

水稻飞虱的种类多,主要包括褐飞虱、灰飞虱、白背飞虱。它在我国各稻区都有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发生较多。飞虱对水稻的危害主要表现在直接吸食(刺吸茎叶组织汁液)、产卵危害(形成大量伤口,破坏输导组织)、传播病害(传播病毒病、利于水稻纹枯病和小球菌核病的侵染)。由于褐飞虱的发生面积最大,影响也最大,故以褐飞虱为例说明。  

褐飞虱是一种迁飞性害虫,每年发生代数,自北而南递增。越冬北界随各年冬季气温高低而摆动于北纬21~25℃间,常年在北纬 25℃以北的稻区不能越冬,因此我国广大稻区的初次虫源均随春夏、暖湿气流,主要由东南亚一带向北逐代逐区的迁入。褐飞虱有长翅型和短翅型。长翅型成虫具趋光性,闷热夜晚扑灯更多;成、若虫一般栖息于阴湿的稻丛下部;成虫喜产卵在抽穗扬花期的水稻上,产卵期长,有明显的世代重叠现象。卵多产在叶鞘中央肥厚部分,少数产在稻茎、穗颈和叶片基部中脉内,每头雌虫一般产卵300~700粒,短翅型成虫产卵量比长翅型多。  

褐飞虱喜温暖高湿的气候条件,在相对湿度80%以上,气温20℃~30℃时,生长发育良好,尤其以26℃~28℃最为适宜,温度过高、过低及湿度过低,不利于生长发育,尤以高温干旱影响更大,故夏秋多雨,盛夏不热,晚秋暖和,则有利于褐飞虱的发生为害。  

褐飞虱是中国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每年均与白背飞虱混合发生为害,两种飞虱不同年份在不同省份和地区发生程度不同,年发生为害面积均在0.13亿公顷次以上。

稻飞虱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选用抗(耐)虫水稻品种,进行科学肥水管理,适时烤田,避免偏施氮肥,防止水稻后期贪青徒长,创造不利于褐飞虱孳生繁殖的生态条件。  

生物防治。褐飞虱各虫期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种类较多,除寄生蜂、黑肩绿盲蝽、瓢虫等外,还有蜘蛛、线虫、菌类对褐飞虱的发生有很大的抑制作用,应保护利用,提高自然控制能力。  

化学防治。根据水稻品种类型和飞虱发生情况,采用压前控后或狠治主害代的策略,选用高效、低毒、残效期长的农药,尽量考虑对天敌的保护,掌握在若虫2~3龄盛期施药。  

可以用10%大功臣可湿性粉剂15克、或50%二嗪磷乳油50毫升、或25%扑虱灵可湿粉剂25~30克,对水50千克喷雾。如果虫害发生太重,可在农技人员指导下适当加大用药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