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稻赤枯病症状及原因 水稻赤枯病又称铁锈病,俗称坐蔸、坐棵等。它主要有低温型、中毒型、缺素型三种类型。 1、低温型:该症状秧苗主要位于冷浸水源处,如冷水泉眼附近。此处的泥温受冷水的影响,要比远离冷水泉的泥温低,水稻生长速度显著放慢,表现出秧苗生长停滞,僵苗,远远望去可以明显的看到弱势苗,如果截断冷水源,则可以避免这一现象。 2、中毒型:该症状主要是未腐熟的农家肥经嫌气性发酵,产生许多对水稻根系有害的还原性有毒物质(如硫化氢等)所至。此类秧苗移栽后返青迟缓,株型矮小,分蘖很少。根系变黑或深褐色,新根极少,节上生长出新根。叶片中脉初黄白化,接着周边黄化,重者叶鞘也黄化,出现赤褐色斑点,叶片自下而上呈赤褐色枯死,严重时整株死亡。此类受害秧苗的拔起,往往可以看见根系白根少,有黑根出现,严重时根系出现腐烂现象,有臭味产生。在长期浸水、泥层厚、土壤通透性差的水田,若绿肥施用过量,或施用未腐熟有机肥,或插秧期气温低,有机质分解慢,以后气温升高,土壤中缺氧,有机质分解产生大量硫化氢、有机酸、沼气等有毒物质,均对秧苗分蘖产生影响,并加剧中毒程度。 3、缺素型:该症状是因为秧苗缺少必要的营养元素所致。它主要包括缺钾型、缺磷型等。缺钾型赤枯,在分蘖前始现,分蘖末发病明显,病株矮小,生长缓慢,分蘖减少,叶片狭长而软弱披垂,下部叶自叶尖沿叶缘向基部扩展变为黄褐色,并产生赤褐色或暗褐色斑点或条斑。严重时自叶尖向下赤褐色枯死,整株仅有少数新叶为绿色,似火烧状。根系黄褐色,根短而少。稻株缺钾,分蘖盛期表现严重,当钾氮比降到0.5以下时,叶片出现赤褐色斑点。多发生于土层浅的沙土、红黄壤及漏水田,分蘖时气温低时也影响钾素吸收,造成缺钾型赤枯。缺磷型赤枯,多发生于栽秧后3~4周,能自行恢复,孕穗期又复发。初在下部叶叶尖有褐色小斑,渐向内黄褐干枯,中肋黄化。根系黄褐,混有黑根、烂根。 生产上红黄壤冷水田,一般缺磷,低温时间长,影响根系吸收,发病严重。 
水稻赤枯病防治对策 1、耕作方面改良土壤,加深耕作层,提倡半旱作式栽培,增施腐熟的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结构。 2、施肥方面注意早施钾肥,如氯化钾、硫酸钾、草木灰等。 缺磷土壤,应早施、集中施过磷酸钙30~60千克/亩或喷施3‰磷酸二氢钾水溶液。绿肥做基肥,不宜过量,耕翻不能过迟。 施用有机肥一定要腐熟,要分散后均匀施用,切忌将未腐熟的有机肥成团施用。忌追肥单施氮肥,否则加重发病。 灌溉方面改造低洼浸水田,做好排水沟(如围沟、中沟),将毒素及冷凉水排出稻田,提高泥温。发病稻田要立即排水,酌施石灰,轻度搁田,促进浮泥沉实,以利新根早发。早稻要浅灌勤灌,及时耘田,增加土壤通透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