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稻恶苗病症状 从水稻秧苗期到抽穗均可发病。苗期发病与种子带菌有直接关系。重病苗一般难以发芽或发芽后不久即死亡;轻病苗发芽后,植株细长,叶狭根少,全株淡黄绿色,叶片难以伸展,部分病苗移栽前后死亡。枯死苗上有淡红色或白色霉状物,本田内病株表现为拔节早,节间长,茎秆细高,少分蘖,节部弯曲变褐,有不定根,剖开病茎,内有白色丝状菌丝。本田期非徒长型病株也常见到。病株下叶发黄,上部叶片张开角度大,地上部茎节长出倒根,病株不抽穗。枯死病株在潮湿条件下,表面长满淡红色或白色粉霉。轻病株可抽穗,穗短而小,籽粒不实。稻粒感病,严重者变褐不饱满,或在颖壳上产生红色霉层,轻病者仅谷粒基部或尖端变褐,外观正常,但带病菌。 
水稻恶苗病发病习性 该病以菌丝和分生孢子主要在种子内外越冬,其次是带菌稻草。病菌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2~3年,而在潮湿的土面或土中存活极少。病谷所长出的幼苗均为感病株,重者枯死,轻者病菌在植株体内扩展(不扩展到花器),刺激植株徒长。在田间病株产生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从伤口侵入引起再侵染。抽穗扬花期,分生孢子传播至花器上,导致种子带菌。此病喜高温。当土温在30~35℃时,适宜幼苗发病。土温在25℃以下,植株感病后,不表现症状。移栽时,高温或中午阳光猛烈,发病多。提醒伤口是病菌侵染重要途径,种子受机械损伤或秧苗根部受伤,多易发病。一般旱秧比水秧发病重。中午移栽比早晚或雨天移栽发病多;增施氮肥有刺激病害发展趋势。此病尚无免疫品种,但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水稻恶苗病防治方法 1、种子的选用:无病区引种,建立无病种子田,选用抗病良种。 2、加强管理:催芽不宜过长,拔秧要尽可能避免损根。做到“五不插”:不插隔夜秧,不插老龄秧,不插深泥秧,不插烈日秧,不插冷水浸的秧。 3、清除病残体:要及时拔除病株并销毁,病稻草收获后作燃料或沤制堆肥,减少侵染源。 4、种子处理:可选用20%施保克乳油浸种,具体方法如下: 室温下药液浸泡稻种,捞出直接催芽;浸种时间要与本地常规相一致,一般情况下长江流域及以南为2000~3000倍,浸种1~2天,黄河流域及以北为3000~4000倍,浸种3~7天,其中东北地区5~7天。2%福尔马林闷种3小时(事后用清水冲洗)或1%石灰水浸种24小时。其他药剂还有线菌清每包15克,加清水8千克,浸种6千克,浸24小时;25%溴硝醇200倍液浸种48~72小时;35%恶苗灵200倍液浸种48~72小时;50%多菌灵用种子重量的0.2%浸种48小时或强氯精10克对水3~5千克,浸4~5千克种子,先用清水浸种12小时,再按以上比例浸种72小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