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茭白] 茭白胡麻斑病防治方法(茭白胡麻斑病用什么药)

[复制链接]
查看49 | 回复0 | 2025-4-13 17: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茭白胡麻斑病症状及危害  

茭白胡麻叶斑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又叫茭白叶枯病,是茭白的一种主要病害。发病株茭白瘦小,减产15%~30%。特别是在大棚覆盖栽培发生普遍,蔓延迅速,发病率达50%,严重大棚叶片发病率高达90%以上。  

1、叶片受害症状:初为针头状褐色小点,后扩大为圆形、椭圆形和梭形病斑,其大小和形状如芝麻粒,中间变灰白至黄色,边缘深褐色,外围有黄色晕围。严重时病斑密密麻麻布满叶片,且相互愈合成块状,造成较大的坏死区,致死叶片由叶尖或叶缘向下逐渐枯死。  

2、叶鞘受害症状:病斑大而少。多雨潮湿时,病部两面产生黑霉,即病原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二、茭白胡麻斑病传播途径  

茭白胡麻叶斑病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病菌侵染茭白不仅要求有92%以上的相对湿度,而且还需要有水滴。秋茭上始发期为6月下旬至7月初。病原随风雨侵染茭白叶片,病叶上不断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三、茭白胡麻斑病发病原因  

1、茭白胡麻斑病的病害蔓延与温度密切相关,气温在15℃以下,病害仅零星发生,扩展缓慢。气温在20~32℃时,即5月中旬至7月上旬的梅雨期,病情迅速蔓延,病叶率急剧上升,7月中旬后,进入35℃以上的高温干旱天气,病情有所抑制。8月中旬后,秋雨期来临,气温下降,病害进入第2个流行期,也是全年的发病高峰期。  

2、凡连作多年,土壤偏酸缺钾缺锌,长期灌深水,缺氧还原性强,管理粗放或长势衰弱的植株,极易发病成灾。  

3、高温多湿的天气,偏施氮肥徒长,造成田间通风透光性不良,可使病害加重。

四、茭白胡麻斑病预防措施  

1、结合冬前割茬,收集病残老叶集中烧毁,减少菌源。  

2、实行轮作,夏茭收获后换茬。  

3、在种后20天左右和植株封行前各耘田1次。加强肥水管理,做好冬季施腊肥,春施发苗肥,特别注意增施磷钾肥和锌肥,适时适度晒田,提高根系活力,增强茭株抵抗力。  

4、茭白生长期间应经常剥除植株基部黄叶、病叶和无效分蘖,以减少菌源并改善株间通风透光条件。

五、茭白胡麻斑病防治农药  

在发病初期喷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12.5%烯唑醇乳油1500~2000倍液,或25%敌力脱乳油2000~3 0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或40%异稻瘟净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400倍液。隔10天喷1次,连续3~5次,孕茭前停止用药。  

2021年12月6日添加  

实行轮作栽培,将茭白与莲藕、慈姑、芋头等轮作。在茭白生长期及时打掉老叶和无效分蘖,增强田间通风透光条件。7—8月高温期适当深灌水,保持水深14~17 cm,并做到经常换水降温,控制病害发展。在高温多雨天气,抓住晴天,放水搁田1~2 d再灌水,以增加土壤含氧量。药剂防治抓住分蘖末期,或在发病初期,用25%咪鲜胺乳油1 500~2 000倍液,或40%异稻瘟净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春雷霉素(加收米)水剂5 0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5%丙环唑乳油2 000~3 000倍液等喷雾,每隔10 d一次,连续防治2~3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