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菜] 黄花菜锈病如何防治?

[复制链接]
查看44 | 回复0 | 2025-4-14 11:0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黄花菜锈病症状及危害  

锈病是黄花菜的主要病害,种植地区均有分布,发生普遍。一般发生年减产10%左右,发病严重的地区,叶片发病率常在50%以上,有时高达100%。一般减产10%,流行年可减产30%以上。  

黄花菜锈病危害叶片和花薹。最初在叶片和花薹上产生桔红色稍凸起的疮斑(病原夏孢子堆),埋于寄主表皮之下;孢子成熟后,表皮破裂,散落出黄褐色或桔黄色的粉状物(夏孢子)。夏孢子堆的大小、形状,夏孢子堆大而多,连结成片,叶片表层明显翻卷,叶片渐枯黄,使其它叶片落一层黄褐色粉状物;夏孢子堆小,表皮破裂程度也轻,夏孢子堆周围往往失绿呈淡黄色。一般夏孢子堆排列不规则,散生。黄花菜生长后期,在叶片上生黑色长椭圆形或短线状疮斑(病原冬孢子堆),埋生于表皮下,非常紧密,一般表皮不破裂,内生黑色冬孢子。黄花菜锈病危害严重时整株叶片枯死,花薹短瘦或根本不能抽薹,花蕾易凋萎脱落。

二、黄花菜锈病传播途径  

黄花菜锈病为转主寄生菌,除在黄花菜上产生夏孢子和冬孢子,在另一寄主败酱草的叶片上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以冬孢子随同病残体留在地上越冬,环境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担子及担孢子,担孢子成熟后借气流传播,危害败酱草,在叶片上产生性孢子及锈孢子。锈孢子成熟后,借气流飘移到黄花菜上,侵染发病。病株上的夏孢子在条件适宜时,可反复侵染黄花菜,引起病害流行。秋季出现冬孢子,进入越冬阶段。

三、黄花菜锈病发病原因  

1、适温(25~28℃)高湿(相对湿度85%以上)有利于病害发生蔓延。  

2、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或土质瘦薄,肥料不足,或偏施氮肥,皆易加重发病。  

3、光照不足,密度过大,徒长纤弱等也易发病。  

4、黄花菜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茶子花(扫子花)、红筋花等品种抗性较弱,发病早而重,荆州花、猛子花(棒槌花)等品种抗性较强,发病迟、受害轻。

四、黄花菜锈病预防措施  

1、选择抗病品种,如荆州花、片子花、猛子花等品种较抗病。  

2、在生长季节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尤其在黄花菜采收结束,彻底清除病株残叶;并铲掉败酱草等杂草,喷洒0.5波美度石硫合剂,进行全面消毒。  

3、及时分株,更新老龄株丛,深挖覆土30厘米,并去掉部分老根,促进秋苗分株。  

4、苗龄过大的应及时更新,保持生产中以壮龄苗为主。  

5、结合挖覆土施足基肥;重施催薹肥,促使花薹粗壮;增施磷钾肥,特别是磷肥。  

6、栽培田出现零星病株,及时摘除病叶或割去病株。  

五、黄花菜锈病防治农药  

在发病初期喷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25%敌力脱乳油4000倍液加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