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秋葵播种后,应检査是否有漏播或播后烂种现象;若出现这种情况,要及时进行补种。当幼苗开始出土时,应将覆盖在播种床上的塑料膜去掉,以免影响幼苗出土。当芽刚露土时,在播种床上均勻地覆盖0.2~0.3cm厚的一层营养土,不仅可以保持床土温度,防止床土表层裂缝,同时可以填充出苗时幼苗周围土壤的孔隙,增加床土表层湿度和压力,有助于子叶脱壳。 壮苗是早熟高产的基础,培育壮苗是育苗的目的。壮苗的特点是:生长健壮,茎粗,节间短,叶片大而厚,叶色正,子叶和真叶都不过早脱落或变黄;根系发达,须根多;无病虫害;生长整齐,大小适中,既不徒长,也不老化。但是,由于育苗一般都是在外界气候条件不适于幼苗生长时,在人为创造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再加上植株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初期,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培育壮苗,在整个育苗期必须创造适宜的温度、光照、水分、空气、土壤、肥料等条件,以满足幼苗生长发育的需要。黄秋葵苗期管理的首要工作是保温、保湿、炼苗、除草和病虫防治。 在苗床浇足底水、覆土厚薄适宜、松软透气的条件下,温度的高低对出苗质量和幼苗生长影响很大,其管理重点是苗床温度。温度对幼苗的影响,主要包括苗床内的气温、土壤温度和昼夜温差三个方面。苗床温度低则发芽慢,延迟出苗时间,造成出苗迟早不一,幼苗大小不整齐;温度过低幼苗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形成白化苗(新叶叶肉叶脉白化);温度过高,种子发出的芽不粗壮,尤其是晚上温度过高,幼苗生长速度过快,容易形成徒长苗。黄秋葵种子发芽需要较高的湿度和温度,一般苗床温度要求白天保持25~30℃,夜温保持15~20℃;4~5天出苗后,白天温度降到22~25℃,夜温13~15℃。同时要保持湿度在75%~85%。 为了提高苗床温度,可以昼夜盖上帘子,但要经常检查苗床,发现种芽开始顶土就要稍微揭开帘子通风,逐渐降低温度,降温的程度以不妨碍出苗为准。当幼苗出土数量有20%?30%时,则白天应揭幵帘子。如果中午前后阳光过强,可隔一定距离盖上帘子遮阴,这样既能使已出土的幼苗接受阳光,又可防止床土表面过于干燥,以利苗齐苗壮。 
湿度主要包括空气湿度与土壤湿度。当苗床内空气湿度过高,会直接影响根系对水分、养分的吸收和运输,并容易发生病害;如果湿度过低,使幼苗的水分蒸腾大多太快,就会造成叶片萎蔫,所以设施内育苗床,育苗期适当通风换气,排除过高的湿气,是培育壮苗的重要措施。当土壤含水量过低时,根部吸收的水分不能满足蒸腾作用的消耗和其他生理活动的需要,幼苗就会出现萎蔫现象,如果长期缺水则光合作用下降,其他生理活动也受阻,容易形成细小而硬化的老化苗;土壤含水量过高时,如果温度也偏高,光照又不足时,则幼苗容易徒长。因此,幼苗发育阶段水分管理总原则是“见干见湿”。穴盘边缘易失水,应及时补水。浇水要一次浇透,一般在每天正午前浇水,整个育苗期保持供水适时均匀,床土湿润。同时注意做好清沟排水,确保无明涝暗渍。幼苗全部出齐后,要增大通风量,继续降低苗床内温度,以避免在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形成高脚徒长苗,并对防止苗期病害有重要作用。 
光照影响主要是光照强度、光照时间的长短和光照中光谱的成分(光质)。设施内由于玻璃或塑料薄膜的阻碍,再加上钢管材料等的遮阴,苗床内的光照强度明显低于露地。所以应尽量增加光照强度,如保持透明覆盖物的表面清洁,尽量减少遮阴等,有条件的也可在冬季阴雨天气用电灯补充光照。黄秋葵为短日照作物,要求每天日照长度在14小时以下才能开花结果,在长日照条件下就不开花或延迟开花,而短日照条件能促进花芽分化。育苗期的营养水平,直接关系到花芽分化与发育数量的多少以及质量的好坏,果菜类花芽大部分都是在育苗期间分化和发育的,从而影响早熟性和丰产性。 具体操作上要区分情况对待,地膜覆盖育苗的,在出苗后要及时揭膜,其他参照露地育苗管理。棚架覆盖育苗的,在播种至出苗阶段密封保温,出苗后至第一片真叶前,膜内保持25~30℃,阴雨天白天揭开两头的膜,晴天昼揭夜盖,保温散湿;第二片真叶后,雨天盖顶防雨,并逐渐过渡到全天揭膜炼苗;第三片真叶后,全天揭膜,若遇寒潮则应盖膜保温,做到“苗不移栽,膜不离床”。塑料温室大棚育苗由于增温保湿效果好,便于管理操作,是培育早壮苗的理想方式,同时也是实现集约化工厂育苗的途径之一。 
不论何种播种育苗方式,黄秋葵齐苗长出第1片真叶后,要适时进行人工除草与间苗,间苗时应注意留强去弱,去除病苗及畸形苗。另外,生产上间苗不宜一次间得过稀,需要多次间苗。育苗畦撒播或条播育苗的,苗的间距保持8cm左右为宜;营养土、穴盘或营养体育苗的,每穴或每钵留壮苗1株。移栽前应进行炼苗,炼苗时应加强光照和通风,对水进行适度控制。 黄秋葵育苗期病虫害一般发生较少,主要有立枯病、猝倒病、蚜虫、蓟马、蚂蚁等为害,有时会受地老虎、根结线虫病等地下病虫为害,防治药剂和方法参见第六章黄秋葵病虫害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