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 水稻育秧要点介绍

[复制链接]
查看40 | 回复0 | 2025-4-20 14:44: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水稻育秧一般需要注意种子质量及种子处理,播种质量,最佳播种期、播种量(密度)、秧田肥水条件、土壤通透性,秧田管理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等方面。  

种子质量好是指种子必须有较强的生活力,发芽势强,用这样的种子能够保证较好的种子基础。优质的种子再经过适当的处理,就能够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成秧率。  

播种质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仅指播种中的农事操作过程要符合水稻种子的萌发和生长的基本要求。这包括秧田的整理,肥料的施用,播种的均匀程度,病虫鼠害的防治,播种后的种子掩盖(湿润育秧需要泥浆塌谷,早育秧则需要均匀覆上0.5~1厘米厚的细壤土)等。广义的播种质量还涉及到播种期的掌握和保温设施的正确运用。

我国位于北半球的季风气候带,除了低纬度的地区(如广东、海南等地),早春的温度对水稻育秧的影响是很大的。据研究,籼稻要气温稳定通过12℃,粳稻稳定通过10℃才能进入安全播种期。由于我国的人口压力和产量要求,又不得不用生育期较长的品种去争取高产,这样有限的温光资源就显得格外紧张。在一些地区,如果要按照气温稳定通过12℃才能播籼稻,稳定通过10℃才能播粳稻,要么就用生育期短的品种,否则对其周年的种植安排产生矛盾。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可以采用保温设施。据调查,早春季节覆(普膜,地膜)可以提前一周左右播种,且天气状况与起增温效应关系密切。晴天的效果明显优于阴雨天。另一个方法就是结合天气状况,抢晴播种。研究表明,早春期间的气温呈波浪形上升,其不同时间温度的峰与峰之间呈一定的规律。同时,播种后的稻种只要能够抢住2~3个晴日,就能够较好的萌发,以后再遇低温的影响也就很小了。为了解决播种期问题,对于早春期间具有低温矛盾的地区,应在计算了覆膜增温幅度的基础上,抓住早春冷空气入侵的冷尾暖头抢晴播种。例如,可以在冷空气入侵降温时号召农民用清水(或药剂)浸种,每天换一次水,在天气转晴后抢晴播种。这样的种子在播种后可以获得几个晴日,它对种子早期的萌发和生长往往比较有利。如果能结合气象资料则会更加有利。  

播种量(播种密度)指单位面积上稻种的插入量。在插种均匀的条件下,其播种量与秧田生长时间有一定的负相关。即单位面积的稻田面积的播种量愈大,其适宜于秧苗生长的时间愈短。秧苗时期的长短与其气温、光照和养分条件紧密相关。水稻是喜温作物,高温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秧苗生长的速度较快,单位时间生长的秧苗营养体就较大,而其能够使秧苗正常生长的时间也较短。例如,江汉平原早稻秧苗在覆盖塑膜条件下,生长一片完全叶的时间约7天,而在4月中,下旬播种时生长一片完全叶的时间则为5天左右,相比则缩短2~3天,但其有效积累则变化很小,几乎相当。光照对水稻的发育关系密切。较高强度的光照条件能够使水稻较高叶面积系数(即单位秧苗叶面积之和)秧苗的正常生长。

据研究:湖南长沙地区早春的日照强度为2万多勒克斯,这种日照强度能适应叶面积系数为3的秧苗正常生长,若秧苗叶面积系数再大,秧苗底层的光照将会降到光补偿点以下,光合产物将全部用于呼吸消耗,没有积累,下部叶片会死亡,一些弱苗和后期生长的弱小分蘖会由于强苗强蘖的竞争而日益消亡。  

单位面积播种量较小秧苗的正常生长时间长于播种量大的秧苗。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不同品种的生长速度存有差异;同一品种在不同的温度、光照及水肥条件的秧苗生长速度也不同。这要视具体情况确定播量和适宜秧龄期,不能一概而论。  

高产水稻的秧苗要求叶色浓绿,单株带蘖数多,根系发达。在日常的栽培条件下可以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调控。如,在1叶1心至2叶1心的秧苗期,施用150毫克/升15%的多效唑溶液可以抑制顶端优势,促进秧苗的根系和分蘖生长。多效唑后效期长,其用量和浓度要严格按照有关要求,以免造成药害。秧苗生长需要较好的土壤肥力条件。较好的肥力条件下秧苗单位时间的营养体较大,达到一定生长量的时间较短。一般而言,秧苗正常生长需要足量的腐熟农家肥和速效氮、磷、钾及一些微量元素(如锌等)。秧田的养分必须要保证秧苗生长的需要。  

稻田土壤的通透性表明土壤的通透性程度和氧气含量。秧田的通透性好,氧化还原电位高,嫌气条件产生的有毒物质少,而且容易分解,对秧苗的发育有益,秧苗生长才会更加健壮。如果土壤的通透性差,有毒物质容易积累,会对秧苗的根系造成一定程度的毒害,不利于秧苗的生长。  

秧田的水源情况也对秧苗有重要的影响。灌溉水温低,则会阻碍秧苗正常生长,延迟秧苗生长的速度,应尽量避免用低温水(如冷凉的山泉水等)作秧田的直接灌溉水源。对于只有冷凉山泉水的地方,建议在秧田附近先用一稻田蓄水,让其自然升温,再灌入秧田。由于秧田对水源的要求较高,因而需尽量应用水源较活的稻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