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铃薯生长对温度的要求 马铃薯喜冷凉气候,怕霜冻,不耐高温,高温对块茎形成十分不利。块茎萌发温度最低界限为4℃,10℃时萌发缓慢。马铃薯萌芽的适宜温度为12~16℃,18~25℃发芽迅速。但低温情况下萌发的薯芽粗壮,温度高萌发的薯芽细弱。块茎发育适宜的气温是夜间12~14℃,白天20~25℃,适宜的土壤温度是16~18℃,最高不能超过21℃,25℃以上不利于块茎膨大。高温会使呼吸作用加强,使消耗大于积累。若再遇干旱,块茎表皮老化粗糙,淀粉含量降低,食用品质下降,薯块瘦小,还容易形成畸形薯。块茎和植株都不耐霜冻,气温在0℃以下易受霜害,一4℃时植株和块茎全部冻死。根据这一特点,在反季节栽培马铃薯时,前期的保温非常重要。 
马铃薯生长对水分的要求 马铃薯萌芽期水分基本上来自薯块本身,播种后至幼苗期,土壤含水量要保持在50%~60%,即前期稍干一些。发根开始,土壤水分要充足,土壤田间持水量应保持在70%~80%,发棵后期土壤含水量要降至60%。 马铃薯结薯期块茎生长迅速,植株需水量大,土壤水分要充足,土壤含水量占饱和持水量的80%~85%。块茎膨大后期,应注意减少灌水,提高土壤透气性,防止由于土壤板结和内部缺氧而引起生理性烂薯。 马铃薯收获前,如土壤潮湿,釆收后也不利于贮藏。在结薯期,如果土壤水分供应不均、土温时高时低,易引起块茎产生细腰薯、子薯和球链薯。 
马铃薯生长对光照的要求 马铃薯种薯萌芽期无须见光,光线会抑制芽的伸长,促其加粗,使组织硬化,产生色素。幼苗期和发棵期需要较强的光照。光照不足,栽培过密、植株互相遮阴,会使茎叶徒长,块茎形成延迟,抗病性降低。块茎形成期需要短日照,一般每天日照时间在11~13小时,不仅茎叶发达,光合作用旺盛,而且块茎形成快,产量高。 
马铃薯生长对土壤营养的要求 马铃薯适宜在土层深厚,结构疏松,排水通气良好,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如沙壤土、黑钙土中栽培。土壤pH值以5~6为宜。 马铃薯最喜农家肥。追肥只供提苗和发棵用,应提倡早施。其吸肥特点是:增施氮肥,产量增加显著。钾肥过多,会抑制产量的增加。磷肥施用量与增产的关系介于氮肥和钾肥之间。在氮、磷、钾肥配合施用的同时,还要注意微量元素的施用。铜和硼对植株的生长和养分积累有一定的作用。铜对提高呼吸作用、提高蛋白质含量、增加叶绿素含量、延缓衰老、增强抗旱能力有良好的作用。花期喷铜和硼的混合液,可提高抗病能力,增加产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