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秋葵轮纹病症状 多在黄秋葵生长中后期发生,主要为害叶片。在叶片上初生黄褐色近圆形至不规则形或多角形病斑,边缘褐色,有时略呈轮纹状,直径3~12mm,后期病斑上产生黑色小点。有时病斑呈轮纹状,中央色浅,多个病斑相互连接或与其他病害混合发生时多形成不规则形大斑,终致叶片干枯。 黄秋葵轮纹病发病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形态附在枯死叶片上越冬,环境条件差时,则以子囊孢子形态越冬或越复。当环境条件适合生育时,子囊孢子飞散,成为当年初侵染源。侵入叶片的病原菌增殖,在病斑组织内形成繁殖器官(分生孢子器),不久即形成孢子黏块。孢子黏块经风雨传播,再次侵染健康植株的叶片。 病原菌在25度以下的较低温度下发育良好,温暖潮湿、昼夜温差大、多露或植株生长衰弱,病害发生较重。 黄秋葵轮纹病防治方法 发病初期亩用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用2.5%咯菌腈悬浮剂1000倍液,或用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均匀喷雾防治,每隔10天左右喷1次,连喷2~3次,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