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秋葵白粉病症状 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叶柄,一般不为害果实。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黄色斑块,背面产生白色小斑点,逐渐扩大,后来连成片,上面布满一层白色的霉。白霉边缘不整齐,后变成灰白色,有时病斑上产生许多小黑点,叶片逐渐变黄,发脆,失去光合功能,干枯而不落。 病害在黄秋葵生长中后期发病为多,一般从基部叶开始,若气候适宜、管理不当,苗期即可发生。 黄秋葵白粉病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0~30度,以20-25度为最适宜。温度30度以上,或者-1度以下很快失去生活力。病菌适宜的湿度范围很广,在25%的相对湿度下,分生孢子也能萌发,以75%时为最适宜,萌发时不要水滴或水膜存在,否则会因吸水致细胞破裂。总之,黄秋葵白粉病的发生需要适中的温湿度条件。在保护地内条件适宜时,发生较严重。 
黄秋葵白粉病防治方法 1、不同的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有差异。 2、栽培管理。保护地栽培中注意通风透光,注意加大行距,摘除病老叶,合理浇水,铺盖地膜,降低空气相对湿度,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性。 3、生物防治。发病初期,用4%农抗120或农抗Bo-10等生物药剂,剂量为100单位,发病初期每7天喷1次,连喷2~3次即可。 4、物理防治。发病初期,用高脂肪膜或京2B膜,剂量为30~50倍,喷在叶、茎表面,形成一层薄膜,使白粉病菌缺氧而死,每6~7天喷1次,连喷3~4次。 5、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可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腈菌唑1500~2000倍或45%硫黄胶悬剂500倍液防治^上述药之一,每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