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麦是小麦系植物的统称,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的二年生禾本科植物,起源于中东新月沃土地区,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的农作物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栽培面积和产量仅次于水稻,位居第二,在我国按栽培季节主要分为两种,即春小麦和冬小麦。 
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不断从土壤中吸收矿质营养元素,16种必需元素中对氮、磷和钾三种元素的需求量最大。由于品种特性、气候、土壤以及栽培措施等因素的变化,小麦植株一生中所吸收的三大营养元素数量及其在植株不同部位的分配也发生变化。总体看来,小麦营养特性在一般中等肥力水平土地上,每生产1000kg籽粒和相应的植株,约需氮素30kg左右、磷素10~15kg、钾素25~30kg,三者的比例约为3:1:30。 
不同生育期对三者的吸收率存在差异。氮的吸收有两个高峰,首先是从分蘖到越冬,此阶段吸氮量约占总吸收量的13.5%,是群体发展较快的时期;另一个时期则是从拔节到孕穗,该时期吸氮量占总吸收量的37.3%,是吸氮量最多的时期。对磷和钾的吸收,一般随小麦的生长逐渐增多,吸收率在拔节后急剧增长,40%以上的磷和钾是在孕穗以后吸收的。其中氮和磷主要集中于籽粒,分别约占全株总含量的76%和82.4%,钾素则主要集中于茎和叶,占整株总含量的77.6%。虽然小麦吸收锌、硼、钼、锰、铜等微量元素的绝对数量低,但这些元素对小麦的生长和发育却作用重大。如硼主要分布在叶片和茎顶端,缺硼的植株生育期推迟,雌雄蕊发育不良,不能正常授粉,最后枯萎不结实,锰对小麦的叶片、茎的生长影响较大;小麦苗期和籽粒成熟期,植株对锌营养敏感,因而在这些关键时期要适当补充中微量营养元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