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龙果介壳虫的危害症状 介壳虫主要危害火龙果枝蔓。介壳虫往往是雄性有翅,能飞;雌虫和幼虫终生寄居在枝蔓上,使枝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茎部腐烂,导致树势衰退。 火龙果蚧壳虫,主要是堆蜡粉蚧,寄居在火龙果的叶芽,形成粉白色斑点,然后逐渐形成片状,吞噬着叶芽,使其腐烂变黑,最后停止生长。 蚧壳虫为害叶片、枝条。介壳虫往往是雄性有翅,能飞,雌虫和幼虫一经羽化,终生寄居在枝叶上,造成叶片发黄、长势衰退,且易诱发煤烟病。 
火龙果介壳虫形态特征 1、同翅目介壳虫总科昆虫的统称。 2、形态特征:雌虫无翅,足和独角均退化;雄虫有一对柔翅,足和触角发达,无口器。体外被有蜡质介壳。卵通常埋在蜡丝块中、雌体下或雌虫分泌的介壳下。 矢尖蚧:成虫雌介壳箭头形,常微弯曲,长2-4mm,棕褐至黑褐色,边缘灰白色。雌成虫体橙黄色,长2.5mm左右。雄成虫狭长,长1.2-1.6mm,粉白色棉絮状,背面有3条纵脊,1龄蜕皮壳黄褐色于前端。雄成虫体长0.5mm,橙黄色,具发达的前翅,后翅特化为平衡棒。腹末性刺针状。 吹绵蚧:雌成虫椭圆形或长椭圆形,桔红色或暗红色。体表面生有黑色短毛,背面被有白色蜡粉并向上隆起,而以背中央向上隆起较高,腹面则平坦。眼发达,具硬化的眼座,黑褐色。 草履蚧:雌成虫体长达10毫米左右,背面棕褐色,腹面黄褐色,被一层霜状蜡粉。触角8节,节上多粗刚毛;足黑色,粗大。体扁,沿身体边缘分节较明显,呈草鞋底状;雄成虫体紫色,长5~6毫米,翅展10毫米左右。翅淡紫黑色,半透明,翅脉2条,后翅小,仅有三角形翅茎;触角10节,因有缢缩并环生细长毛,似有26节,呈念珠状。腹部末端有4根体肢。分别是上腿,下腿。 
火龙果介壳虫发生规律 1、蚧壳虫每年发生3~4代。 2、越冬:初龄若虫在3~4年生枝条和当年生枝条基部主干皮缝、树孔、果柄基部处越冬,次年4月中下旬出蛰为害幼嫩枝叶,5~9月为各代若虫为害盛期,以第三代若虫为害最严重。 
火龙果介壳虫防治方法 1、加强植物检疫。如发现介壳虫,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以消灭,防止虫害进一步传播扩散。 2、人工防治。在火龙果果园中,发现有介壳虫的枝蔓,可用软刷轻轻刷除,或结合修剪,剪去虫枝。要求刷净、剪净,集中烧毁病枝,切勿乱扔。 3、保护和利用天敌。如捕食吹绵蚧的澳洲瓢虫、大红瓢虫,寄生盾蚧的金黄蚜小蜂、软蚧蚜小蜂、红点唇瓢虫等都是有效天敌,可以用来控制介壳虫的危害,应加以合理保护和利用。 4、药剂防治。根据介壳虫的各种发生情况,在若虫盛期喷药,此时大多数若虫刚孵化不久,体表尚未分泌蜡质,介壳亦未形成,喷药很容易将其杀死。药剂可用50%马拉硫磷乳油1500倍液、25%亚胺硫磷乳油1000倍液、5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等喷雾。每隔7~10天喷一次药,连续2~3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