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树] 桃树流胶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桃树流胶病的危害症状)

[复制链接]
查看14 | 回复0 |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桃树流胶病症状及危害  

桃树流胶病是由子襄菌亚门的一种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为害枝干。在1年生嫩枝上发病时,最初以皮孔层为中心产生小突起,以后形成直径1~4毫米的瘤状突起物,当年不流胶。到翌年5月上旬,瘤皮开裂,溢出树脂,初为无色半透明稀薄而有粘性的软胶,不久转为茶褐色,质地变硬为结晶状,吸水后膨胀成为胶体。枝条表面粗糙变黑,并以瘤为中心逐渐下陷,形成直径4~10毫米的圆形病斑,其上散生小黑点。多年生枝干受害后呈现1~2厘米的水泡状隆起,病菌在枝干表皮内为害,最深可达木质部。受害处变褐、坏死。枝干上病斑多时,则大量流胶,致使枝干枯死,桃树早衰。  

1、树干受害症状:桃树受到流胶病危害后,在枝干部位出现肿胀,后期不断从皮孔或伤口处分泌出半透明胶状物,随着时间推移,胶状物体颜色逐渐变为褐色,最后变成棕褐色硬质胶块。  

流胶病病害部位反复流胶,形成溃疡,同时易被腐生菌再侵染。随病情发展,使树势衰弱,叶片变黄、枝干或全株枯死。  

2、果实受害症状:桃果实受 到流胶病危害后,由果实核内分泌出黄色胶状物,溢出果面,病部硬化,重者出现龟裂,影响发育,失去食用价值。

二、桃树流胶病传播途径和发病原因  

桃树流胶病主要是由于霜害、冻害、病虫害、雹害、水分过多或不足、施肥不当、修剪过重、结果过多、土质粘重或土壤酸度过高等原因引起。凡是桃园栽培管理正常、树势健壮、病虫害少,流胶病则轻,树龄大的桃树发病重。幼龄树发病轻。果实流胶与虫害有关,椿象为害是果实流胶的主要原因。  

1、非侵染性流胶病主要是由于病虫侵害,或受到霜、冰雹害,或果树水分过多或不足,或果树施肥不当,或果树修剪过度,或果树栽植过深,或果园土壤黏重板结、或果园土壤酸性太重等,均会诱发非侵染性流胶病的发生。  

2、侵染性流胶病主要是由于干腐病、腐烂病、炭疽病、疮痂病、细菌性穿孔病和真菌性穿孔病等,这些病害危害枝干叶片,使桃树生长衰弱,降低抗性,树干或果实产生流胶。

三、桃树流胶病防治方法  

1、在冬前或开春后清理果园,将受害枝梢及枯枝落叶,集中烧毁,并刮除树干流胶硬块及腐烂组织,消灭菌源。  

2、在冬夏季节进行两次主干刷白,防止冻害、日烧和病虫害,防止流胶病发生。  

3、对果树增施有机肥、磷、钾肥,减少氮肥用量,提高果树树势,增强抗病能力;合理修剪果树,提高通风透光性,雨季及时做好排水工作,避免园内积水,并做好害虫防治工作,对于果树的修剪伤口应涂抹愈合剂防止病害侵入。  

4、发现有流胶病病斑,可在3月底及时刮除,先用刀将病部干胶和老翘皮刮除,并用刀划几道,然后进行涂药保护,可用5波美度石硫合剂、70%甲基托布津、50%退菌特与50%硫悬浮剂的1∶5混合液涂抹,严重的间隔7~10天再涂抹1次。以后随发现随涂抹防治。  

5、在桃树萌芽前喷药保护 桃树发芽前,喷施5波美度石硫合剂,杀死越冬后的病菌。在5月上旬至6月上旬、8月上旬至9月上旬是侵染性流胶病的两个发病高峰期,在每次发病高峰期前夕,选用退菌特50%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粉剂5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可湿粉剂800倍液喷洒防治,每隔10~15天喷1次,连续防治3~4次。  

病菌在被害枝条内过冬,分生孢子通过雨水和风传播。雨天从病部溢出大量病菌,顺着枝条流下或溅附在新梢上,从皮孔、伤口侵入,成为新梢初次感病的主要菌源。枝干内潜伏病菌的活动与温度有关。当气温在15℃左右,病部即可溢出胶液,随气温上升,树体流胶点增多,病情逐渐严重,1年中有两次发病高峰,分别在5月下旬至6月下旬和8月上旬至9月中旬,入冬以后流胶停止。病菌可潜伏于被害枝条皮层组织及木质部内,在死皮层中产生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成为侵染源。病菌侵入最有利的时机,是枝条皮层细胞逐渐木质化过程中及皮孔形成以后。防治应在新梢生长旺盛期(皮孔形成时)进行,以喷药保护效果最佳。萌芽前喷波美5度石硫合剂,5~6月份喷波美0.3度石硫合剂,或喷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间隔15天1次)防治效果好。剪除被害枝梢,消除越冬菌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