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白菜属于十字花科,是我国主要叶菜类蔬菜品种之一,过去只在长江以北种植,为解决我国北方地区冬春吃菜问题做出过巨大贡献。随着耐热等新品种的选育成功,大白菜的栽培区域也不断扩大,并做到了周年供应。大白菜具有单产高、需肥量大等特点,生长需要氮、磷、钾等矿质营养。 氮素能促进叶片的生长和叶绿素的合成;磷素能促进根系发育及叶子的分化和叶球的形成;钾素能促进莲座叶的光合作用和同化产物向叶球输送,使叶球充实。 大白菜单产很高,一般每亩产量可达5000千克以上,因而对养分的需要量也较多。多年施肥实践表明,每生产5000千克大白菜从土壤中吸收氮为11千克,磷为4.8千克,钾为125千克,三者比例为1:0.4∶1.1。 
大白菜生长期间矿质营养缺乏时,常发生明显的缺素症。大白菜缺氮时,全株叶片薄、色淡或呈黄绿色,植株生长缓慢矮小,组织粗硬,严重减产;缺钾时,叶子背面的叶脉呈现紫色,叶面不鲜亮,植株矮小;缺钾时,莲座叶的边缘先出现黄色并逐渐发展,叶缘枯脆易碎,多于结球中、后期表现上述症状。 如果后期磷钾供应不足,往往不易结球。土壤缺钙时,球叶边缘常枯黄、坏死、成为“干烧心”或“干烧边”。大白菜对硼素的需要随生长而增加,结球前、中期需要量最大,若缺硼,叶柄内侧出现木栓化组织,由褐色变为黑褐色,叶片边缘枯死,结球不良。若施氮肥过多,叶大而薄,包心不实,品质差,不耐贮存。 
由于大白菜不同生育时期的生长量和生长速度不同,对氮、磷、钾的吸收数量和吸收比例有很大不同。发芽期、幼苗期、莲座期对三要素的吸收量较少,占总吸收量的10%左右,结球期吸收量占 90%。发芽期、幼苗期、莲座期吸收氮最多,钾次之,磷最少;结球期则吸收钾素最多,氮次之,磷最少。 总的需肥特点是:苗期吸收养分较少,氮、磷、钾的吸收量不足总吸收量的10%;莲座期明显增多,约占总量的 30%;包心期吸收养分最多,约占总量的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