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洋葱先期抽薹原理 在洋葱生产上,一般幼苗秋季或春季定植后,经过春夏的生长,地上部长有9~10个叶片,地下部形成1个鳞茎,即葱头。 葱头收获后在秋末或第2年春栽到地里,长出几片叶子后,才能抽出花薹开花结实。而有的洋葱,幼苗栽植后,没长几片叶,在鳞茎形成前就过早地抽薹了,这种现象称为洋葱的未熟抽薹或先期抽薹,未熟抽薹的植株地下不能形成葱头。 不同洋葱品种感受低温的敏感性是不同的,优良品种表现丰产且抽薹率较低,而对低温感性强的品种,很易出现未熟抽薹现象。 越冬洋葱幼苗营养积累的多少是影响未熟抽薹的主要因素。播种过早,幼苗生长较粗,直径超过09厘米,而且长时间(60~70天)处于低温(2~5℃)条件的早期抽薹率明显提高。而洋葱幼苗直径在0.5厘米以下的抽薹率低。另外定植时间早比定植时间晚抽薹率高,播种晚幼苗小,但定植过早抽薹率也会提高。 
预防洋葱先期抽薹措施 1、选择不易抽薹品种:选择不易抽薹的品种,根据实践引自日本的红叶三号、大宝、西葱1号等品种不易抽薹。另外,在选择不易抽薹品种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其他经济性状。 2、正确掌握播种期:各地都有适宜播种期,这是长期生产实践经验的积累,应当遵守而不能盲目改变。秋播育苗如播种过早,第二年就可能发生早期抽薹。如果为了避免早期抽薹而过晚播种,幼苗营养体过小,也会给生产造成不良后果,反而得不偿失。一般大田早期抽薹率在10%左右。 3、选用大小适度的幼苗:一般认为具有3~4枚真叶、株高约30厘米、叶鞘直径6~7毫米、单株鲜重4~6克的幼苗为大小适度的幼苗。但在具体品种间还要有所区别。例如,熊岳圆葱冬性较强,不易发生早期抽薹,对幼苗标准可以掌握得高些,而一般地方品种未经过严格选种,纯度较差,则应将掌握的标准压低些。 4、育苗期不应过度控制:在育苗程中通过控水等措施使幼苗老化以后,虽然大小适当,但它比正常苗的早期抽薹率高。例如,据赖俊铭研究,从8月25日、9月4日和9月14日三个不同播种期的幼苗中选出同等大小的幼苗(叶鞘粗6~9毫米)进行春栽,其早期抽薹率分别为8.8%、3.2%和0.4%,差异极为显著。故此,在适期播种的前提下,稍为延迟3~5天,在育苗过程中通过肥水管理,培育适龄壮苗是可取的。 
5、晚秋定植不宜过早:虽然在晚秋定植时幼苗的大小是适当的,如果当年气温较高,幼苗又继续生长,到达能够通过春化阶段的程度时,就会发生早期抽薹。所以,晚秋定植不宜过早这个问题南方地区比北方地区更为突出。 6、防止肥水管理失当:晚秋定植的洋葱,在越冬前肥水过重,幼苗生长旺盛,便会导致早期抽薹和分蘖(分球);若翌年春季返青后再控肥、控水,会使植物体中碳水化合物的积累比含氮物质多,对花芽分化起促进作用,更会加重早期抽薹现象。 7、试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控制抽薹:据研究,用浓度2500毫克/千克乙烯利或1600毫克/千克青鲜素(MH),在幼苗期或花芽分化后进行喷洒,可减少早期抽薹率。但这项措施现在仍处于试验阶段。 8、摘蕾、摘薹:对田间发生早期抽薹的植株进行摘蕾或插薹(这是一项比较消极的措施)后,仍可形成鳞茎,但所形成的鳞茎在商品外观和耐贮性方面都有缺点。另外,根据菜农的经验,在基部摘婆,从伤口滴进水容易招致腐烂,摘墓不如在早期将花茎顶部的花苞摘除,以免浪费养分。还有采用劈薹法的,即用手将花薹从上到下撕两半,以促进侧芽生长,使形成鳞茎时将劈开的残余蔓茎挤到旁侧,最后长成一个较充实的鳞茎。 总之、克服早期抽薹的基础是培育具有不易抽薹特性,而且适应某些地区气候条件的优良品种。在此基础上,与适期播种、合理施肥等措施相配合,以求达到杜绝早期抽薹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