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高畦地膜覆盖 高畦地膜覆盖是地膜覆盖最基本的方式。整地时要求精细,将畦做成龟背形,畦的高度和宽度应根据当地的气候、地下水位、地膜的宽度及栽培蔬菜的种类而定。北方地区一般以畦高10~15厘米为宜。南方高温多雨地区,为防涝排水方便,眭高可达20~30厘米,畦背宽60~80厘米,畦沟宽30~40厘米,覆盖80~100厘米宽的地膜。高哇地膜覆盖的增温、保墒效果好,早熟增产效果显著。 
2、高垄地膜覆盖 高垄地膜覆盖的畦面较高畦地膜覆盖窄,高度基本一致,一般畦背宽35~45厘米,垄距60~80厘米,垄高10~15厘米,覆盖60~95厘米宽的地膜。高垄地膜覆盖不仅增温、保墒效果好,而且便于灌溉,但是较费膜、费工。 
3、平畦地膜覆盖 平畦地膜覆盖是将地膜直接覆盖于平畦畦面的覆盖方式。一般平畦宽60~150厘米,畦埂底宽20~30厘米,畦埂高出畦面8~10厘米。该覆盖方式可直接在畦面上浇水,但浇水后容易造成膜面污染,降低透光率,增温效果不如高旺地膜展盖。适用于西葫芦育苗时播种后短期覆盖,出苗后应及时揭去。 
4、沟畦地膜覆盖 沟畦地膜覆盖是在高畦、高垄以及阳坡畦面开沟,在沟内定植西葫芦后,再覆盖地膜的栽培方式。这种方式具有贴地覆盖移近地面覆盖的双重效果,不仅能提高地温,还可提高气温,可在晚霜前大幅度提早定植。一般可在终霜前10~15天定植西葫芦。 
5、近地面地膜覆盖 近地面地膜覆盖是较先进的地膜覆盖栽培方式,不仅可提高地温,而且可提高气温,更有利于西葫芦提早播种和定植,促进作物早熟丰产。近地面地膜覆盖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平畦近地面覆盖:一般栽培畦宽90~100厘米,取土畦宽40厘米,畦埂高15~20厘米,畦埂应踏实。在栽培畦内播种或定植后,在畦埂上每隔30~40厘米插一根用细竹片、荆条或细树枝等做成的小拱架,在拱架上覆盖地膜。该覆盖方式在河北省中部及南部已广泛应用于西葫芦早熟栽培。 高畦(高垄)地膜近地面覆盖将栽培畦做成高哇或高垄,在高畦或高垄上定植西葫芦,然后在高畦或高垄的两肩处插小拱架,拱架高30~40厘米,宽60~70厘米,上面覆盖地该方式可使西葫芦幼苗在终霜前10~15天定植,终霜后当外界气温适宜西葫芦生长时,拆除小拱架,把地膜落盖在栽培畦面,然后在每株苗顶上将地膜开孔,并将苗引至膜外,最后将地膜用土固定,使地膜继续起到增温、保墒的作用。有时将高畦地膜覆盖与近地面覆盖共同配套使用,则称为高畦地膜双覆盖,增温保温效果更好。 (2)沟畦近地面覆盖:将栽培畦做成槽状沟、朝阳沟等形状,将种子或幼苗播种或定植到沟内以后,用细竹片、荆条、树枝条等作拱架,然后覆盖地膜。 该方式除具有提高地温和气温的性能外,还可以利用较高的垄背土抵挡寒冷的北风,因而更适于西葫芦提早定植。河北省中、南部地区,西葫芦可在终霜前1个月左右定植,相当于大棚西葫芦栽培的定植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