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品种因素: 研究表明,大豆品种间蛋白质、脂肪含量的差异极显著,表明不同品种的蛋白质、脂肪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生产大豆的品质,品种的基因型是品质含量高低的内因,是关键因素。因此,培育和选用高油、或高蛋白专用品种是提高大豆品质的关键。 二、生态因素: 不同生态区域大豆的品质是不同的。总体来看,高纬度区域油分含量较高,蛋白质含量较低,低纬度区域蛋白质含量较高,而脂肪含量较低。我国东北大豆产区脂肪含量较高,南方大豆产区的蛋白质含量较高,黄淮大豆产区即有高油大豆,也有高蛋白大豆。但是,在特定纬度范围内,品质随纬度变化的规律不明显。如,河北省易县纬度高于邯郸,易县大豆蛋白质含量(46.03%)高于邯郸(41.33%),邯郸大豆脂肪含量(20.51%)高于易县(18.06%)。东北地区品质研究也出现类似情况。说明不同生态类型区生产的大豆品质有显著变化,高蛋白生态类型区种植高油品种或高油生态类型区种植高蛋白品种往往会降低大豆品质。因此,大豆品质区划研究和品种品质的适应性研究对提高大豆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三、播期因素: 大豆早播蛋白质含量呈减少趋势,脂肪含量呈增加趋势。在定兴县分期播种试验,同一品种早播(6月5日)蛋白质含量(39.52%)比晚播(7月1日)蛋白质含量(39.1%)增加0.41个百分点,脂肪含量(22.06%)比晚播脂肪含量(21.64%)增加0.42百分点。在石家庄正常夏播(6月23日)蛋白质含量(41.03%)比晚夏播(7月5日)蛋白质含量(42.25%)低1.22个百分点;正常夏播脂肪含量(19.52%)比晚夏播(脂肪含量17.98%)增加1.54个百分点。因此,高蛋白大豆适期晚播,高油大豆适期早播,一定要强调适期,适期播种产量最高,单位面积蛋白质产量、或单位面积油分产量最高。 四、水肥因素: 增施氮肥有利于增加大豆蛋白质含量,水肥施用时期影响大豆品质形成。苗期追施氮肥,籽粒蛋白质含量增加了1.71%,初花期追肥,蛋白质含量增加了0.47%,花后20天追肥增加了1.35%,花后30天追肥增加了2.3%,有随着追肥期推迟而增加的趋势。因此,增施氮肥有利于增加蛋白质含量。但是,氮肥过量或氮、磷、钾比例失调,直接影响单位面积产量的增加。高蛋白大豆要适时适量增施氮肥和追肥。磷、钾肥促使脂肪含量的增加,高油大豆要重视底肥,重视增加有机肥和磷、钾肥。灌水不仅增产,还可改进品质,根据李存孝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蛋白质含量增加,而增加过量蛋白质含量又降低。石家庄盆栽浇水试验,5天进行1次浇水处理的平均脂肪含量(18.67%)比10天进行1次浇水处理的(18.21%)高0.46%。干旱缺水条件下,灌水可以改进品质,灌水过量反而会降低品质。因此,适期适量灌水能够提高大豆品质。 
五、密度因素: 密度因素是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直接影响田间小气候和通风透光。尤其是高油大豆后期充足的阳光,适宜的温度,较大的温差条件有利于脂肪含量的增加。反之,不利于脂肪含量的增加。高温有利于蛋白质含量的增加,充足的光照也有利于蛋白质含量的增加。降雨量与蛋白质含量为正相关(0.33),与脂肪含量为负相关(一0.72)自然气候因素的温度、光照、降雨等生态条件人为干预能力有限,适宜密度可以改善田间小气候,增强大豆抗倒、抗逆能力,实现优质栽培。 六、收获时期: 2003年分鼓粒后期(粒荚饱满)、黄熟期、成熟期、过熟期(水分在13%左右)收获,测定其籽粒重量和品质,结果看出:成熟期收获的百粒重最高,完熟期收获的百粒重下降,下降幅度因品种而异。冀豆12号、nf58蛋白质含量的高峰期在成熟期,nf1、nf37蛋白质含量的高峰期在黄熟期;高油大豆nf58、 nfl 的脂肪含量呈现" U "形,两头高,中间低,以鼓粒后期最高。高蛋白大豆冀豆12号、nf37的脂肪含量以黄熟期最高。虽然是一年的研究结果,还是看出了收获期对品质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