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 大豆不同生育期的需肥规律

[复制链接]
查看2 | 回复0 | 5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豆生长发育分为苗期、分枝期、开花期、结荚期、鼓粒期和成熟期。全生育期90~130天。  

大豆不同生育时期对氮、磷、钾的吸收与干物质积累过程相一致,幼株吸收养分的速率慢,开花期以后增快,植株开始衰老,吸收速率降低。  

大豆苗期至分枝期是大豆营养器官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花芽开始分化时期。对氮吸收占全生育期吸氮总量的15%、对磷吸收占全生育期17%、累计吸钾量占43%。此期缺氮、磷、钾任何一种元素,不仅初期生育受到抑制,即使以后恢复正常的营养条件,后期生育也不好。如苗期土壤中有足够的磷,能增加花芽分化的数量。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以种肥为主,重施磷肥。有机肥料肥效长,且稳定,不仅能满足苗期至分枝期大豆吸收养分的需要,特别符合大豆生育后期需肥多的要求。在肥沃的土壤中直接施无机氮肥,增产效果不大,甚至多施氮肥会抑制大豆根瘤的生长,降低固氮作用,反而减产。

大豆开花期需氮、磷、钾元素迅速增长。氮、磷、钾总量的2/3是开花期以后吸收的。此时期缺氮和钙则花荚脱落率增高,子粒产量受到严重影响。可借助组织分析方法进行营养诊断:开花后期最上层长成叶的氮素含量(占干重)4.0%以下为缺乏,7.0%以上为过剩;磷元素含量0.15%以下为缺乏,0.8%以上为过剩;钾元素含量1.25%以下为缺乏,2.75%以上为过剩。结荚至鼓粒期是大豆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根吸收的无机氮、根瘤固氮、茎叶暂存的氮都运向花荚。此期如氮、磷、钾供给不足,子粒生产则受到严重阻碍。从终花期以前10天到以后的3~4周,是肥料氮素和共生固定氮素对子粒生产效率最高的时期。氮素的吸收量每增加1克,子粒的重量可增加15~18克。此时大豆营养主要靠前期施入的基肥或花期的追肥。鼓粒期,尤其末期,氮、磷、钾从叶和茎部分转移到子粒中,成熟的子粒含有所吸收的总氮量的68%、总磷量的73%、总钾量的5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