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 茄子通过拌种防病方法

[复制链接]
查看195 | 回复0 | 2024-5-20 21: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茄子通过拌种防病方法  

1、苗期立枯病及粹倒病:茄子苗期立枯病由真菌中的立枯丝核菌侵染所致。病苗茎基部呈暗褐色病斑,严重时病斑扩展到整个茎基部,致使茎叶枯死,但病苗直立而不倒伏。病菌主要以菌丝或拟菌核在土壤中和病残体上越冬。病菌腐生能力很强,在土壤中可存活2年~3年。粹倒病是由真菌中的瓜果腐霉菌侵染引起。受害苗茎基初呈水渍状,后缀缩成线状,病苗很快倒伏而死。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或度过不良环境,遇合适环境,卵孢子即可萌发,产生游动孢子,侵入寄主。粹倒病病菌的腐生能力很强,能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长期存活。  

采用苗床土消毒,是防治两种病害的有效措施。每平方米苗床用50%拌种双粉剂7克,或40%五氯硝基苯粉剂9克,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克,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9克加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克,掺细干土4公斤~5公斤,药土均匀混合,取1/3药土,均匀地撒在浇足底埔水的苗床上,把种子播于药土上,而后把其余的2/3药土盖在种子上,再覆土至所需厚度。这样种子处于药土之间,防效明显,残效期可达月余。  

2、菌核病:该病是由核盘菌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主要症状为茎基部呈浅褐色水渍状,软腐或溢缩枯死。病菌以菌核混人土中或种子中越冬,第二年温湿度适宜时即萌发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  

防治该病,应进行苗床消毒,同立枯病。

3、黄萎病及枯萎病:茄子黄萎病由真菌中的黑白轮枝孢菌侵染所致。病菌主要以菌丝、厚垣孢子、微菌核随病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此外,种子、土杂粪肥中的病菌也可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病菌从根部伤口或幼根侵入,经维管束蔓延到地上茎、叶、枝等部位,引起植株发病。主要症状为叶片叶缘的叶脉间先变黄,晴天中午出现萎薏,夜晚又可恢复,数天后叶片变黄部分变褐干枯,叶缘稍上卷,严重时整叶干枯脱落。有时病斑仅产生于半边叶片,引起叶片歪曲。剖检病株根、茎、分枝、叶柄,可见维管束变为褐色。  

茄子枯萎病是由真菌镰刀孢菌中的尖刀镰孢菌茄专化型侵染引起。病菌以菌丝、厚垣孢子随病残体或附着于种子上越冬。可营腐生在土中长期存活。病菌一般从幼根、伤口侵入寄主,进入导管,病菌繁殖堵塞导管,并产生有毒物质,致叶片枯死。防治方法有:  

①苗床土消毒:参照茄子立枯病。  

②种子消毒:种子消毒方法有两种:一是高温灭菌,常采用温汤浸种,即将选好的种子,置于冷水中浸泡2小时~3小时,然后在55℃温水中恒温浸种15分钟,或在50℃水中浸30分钟,立即移入冷水中降温,而后捞出催芽或晾干播种;二是药剂杀菌,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500倍液浸种2小时,然后冲洗干净、催芽或晾干播种。  

③定植灭菌:每亩用50%多菌灵1公斤一1.5公斤,或70%甲基硫菌灵1公斤,加细干土50公斤,混合均匀配成药土,定植时施于穴内。  

4、褐纹病:茄褐纹病是由真菌中茄褐纹拟茎点霉菌侵染引起的、病菌以分生孢子器或菌丝在病残体上越冬,也可潜伏种皮内越冬、或附于种皮外越冬,并能存活2年以上。播种带菌种子,幼苗期即可发病。主要症状为幼苗茎基部形成近梭形水渍状病斑,后变褐色稍凹陷并收缩,病斑绕茎一周后幼苗痒倒。叶片、果实上病斑近圆形暗褐色,后期有的呈不规则形、其上产生黑色小点。果实易腐烂。

防治方法有:  

①种子消毒:采用高温灭菌,方法同茄子黄、枯萎病。  

②药剂浸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500倍液浸种2小时,或40%甲醛300倍液浸种15分钟,或10%401抗菌剂1000倍浸种30分钟。药剂浸种后种子要充分冲洗干净,再浸种催芽,或晾干备播。  

③药剂拌种:用50%苯来特与50%福美双各1份,掺细干土3份充分搅匀,以种子量0;1%混合粉拌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