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 如何识别与防治马铃薯黄萎病?

[复制链接]
查看119 | 回复0 | 2025-2-25 22:4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铃薯黄萎病识别方法  

马铃薯黄萎病,又称早死病或早熟病,叶片常在复叶一侧和植株一侧黄化,另一侧颜色颜色正常,俗称“半身不遂”。在整个生育期均可侵染,为典型土传维管束萎蔫病害。灌水过大,利于传播,又降低土温,且不利于根部伤口愈合,利于病害发生;地势低洼,土质黏重,土壤阴湿,施用未腐熟粪肥,均会加重病情。连作地块发病重,与禾谷作物轮作病害减轻。土壤中线虫和地下害虫多,发病也重。  

叶片:早期浸染引起叶片衰弱变黄,植株提早枯死。成株期发病,植株一侧叶片或全部逐渐萎蔫,引起植株凋萎。  

茎杆:茎的维管束变成淡褐色,有时在茎的基部呈现坏死条纹。  

块茎:被侵染块茎维管束环呈淡褐色。严重者通过块茎扩展到茎的髓部,形成“八”字形半圆形变色条带。受害重的块茎内部可形成空洞,围绕芽眼形成粉红、棕红或棕褐色变色区.有的病薯表面形成不规则的褐色斑点。

马铃薯黄萎病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选择适合的抗病品种。避免连作或与茄科等作物轮作。无病田留用种薯;播前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800倍液种薯消毒1小时。播前土壤消毒,有条件的用苯菌灵和杀线虫剂如棉隆等处理土壤,有一定防效。田间管理注意晴天浇水,勿大水漫灌,灌水后及时中耕。农事操作注意减少伤根,结合消灭线虫和地下害虫。施用腐熟肥料。及时拔除病株,收获后清除病残体,减少侵染源。  

2、化学防治:发病重的地区或田块,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千克进行土壤消毒;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此外,可用3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浇灌防治,每株灌药液500毫升;或用12.5%增效多菌灵浓可溶剂200~300倍液,每株浇灌100毫升,隔10天1次,灌1~2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