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铃薯干腐病主要在贮藏期间为害,也可在播种块茎时侵染。较低的温度,加上高的相对湿度~不利于伤口愈合,会使病害迅速发展。早春种植时达到高峰。播种时土壤过湿易发病。收获期间造成伤口多则易受侵染。窑藏马铃薯较窖藏马铃薯发病重,当窖温较高、湿度较大时,大量贮藏的薯块发病较重。翻窖、倒窖次数多,易造成新的机械损伤,发病重。马铃薯不同品种间存在抗性差异。 
马铃薯干腐病识别方法 马铃薯干腐病主要危害块茎。干腐病病菌在块茎上的症状一般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贮藏后才开始表现。最初在块茎上出现褐色小斑,薯皮变暗~随后病斑逐渐扩大,下陷皱缩,形成同心轮纹,进一步造成块茎腐烂。在腐烂部分的表面,常形成由病菌菌丝体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凸出层,其上着生白色、黄色、粉红色或其他颜色的孢子团。发病块茎皱缩变干,即干腐。坏死组织变褐,有时呈现各种颜色,形成空洞。在潮湿条件下则转为软腐。 
马铃薯干腐病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收获运贮期间尽量避免薯块受伤,减少侵染。收获后适当干燥,待愈伤后入窖贮存。贮藏入窖前清除病、伤薯;贮藏早期适当提高温度,搞好通风,促进伤口愈合;以后控制温度在1~4℃间,减少发病。种薯切块后尽快播种;适当晚播,地温升高利于伤口愈合。 2、贮藏窖消毒:贮藏前将窖内杂物清扫干净,在贮藏前几天先进行消毒处理,用点燃的硫黄粉熏蒸,也可采用高锰酸钾+甲醛(或百菌清烟剂、15%百·腐烟剂、45%消菌清烟剂)熏蒸。 3、种薯消毒:发病严重地区,在贮藏前种薯可用41%氯霉·乙蒜素乳剂800倍液,或0.2%甲醛溶液均匀喷雾,注意处理后要晾干表皮。用未污染的器具运送、播种种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