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钾肥生产量少,而土壤缺钾的面积在不断扩大。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开源节流,既一方面要增加钾肥肥源,另一方面把有限的钾肥施用好,充分发挥肥效。钾肥的有效施用技术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土壤类型、肥力水平、作物种类、施肥方法等因素影响较大。 科学施用钾肥应注意: ①按土壤的供钾条件施肥:土壤缺钾的程度是钾肥有效施用的先决条件,首先要考虑土壤速效钾含量对钾肥肥效的影响。钾肥肥效大小与土壤速效钾丰缺关系密切,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土壤速效钾含量越低,钾肥当季肥效越好。土壤速效钾含量小于40毫克/千克为极缺钾的土壤,钾素已成为作物增产的限制因素,应优先施用,每亩用量7~10千克,折氯化钾或硫酸钾15~20千克,增产效果都非常显著。土壤速效钾含量40~100毫克/千克时为缺钾土壤,每亩钾肥用量10千克左右,增产效果也很显著。土壤速效钾含量大于100毫克/千克时,可以酌情减少施用量。同时还要考虑土壤缓效钾含量、土壤质地和熟化程度等。土壤缓效钾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是土壤速效钾的来源和后备,在土壤速效钾含量相近的情况下,土壤缓效钾含量越低,转化为速效钾的速度越慢,施用钾肥的肥效往往会更好些。但作为指导当季施钾,土壤速效钾含量是主要依据。质地粗的砂性土,由于含钾水平低,加之土壤中的速效钾又易淋溶损失,在这类土壤上施钾的效果往往比粘性土壤好,熟化程度高的土壤增施钾肥的肥效一般不如熟化程度低的土壤。因为前者含钾较为丰富,并有良好的土壤理化性状,供钾能力强。我国南方土壤含钾量低,钾肥施用重点应在南方,但北方土壤缺钾面积正在逐渐扩大,特别是一些高产土壤,缺钾现象日益严重。 
②按不同耕作制施肥:不同的耕作制中哪种作物施用钾肥最经济,这也是有效施用钾肥的重要内容。在绿肥(油菜)一稻一稻耕作制中,钾肥应施在豆科绿肥或豆科作物上。据试验,绿肥亩施硫酸钾10千克,可增产鲜草768千克,每千克钾肥增收鲜草153千克。由于鲜草产量增加,氮素返田也相应增加,绿肥中约2/3靠根瘤菌从空气中固定来的,因此施钾后的绿肥翻压,作旱稻基肥比钾肥直接施在早稻上更有利。 在稻一稻一麦耕作制中,钾肥应施在冬季作物,即大、小麦上或施在晚稻上较为有利。一方面,大、小麦增产幅度较大,同时又能发挥钾肥残效的作用,如果钾肥充裕,在麦子和晚稻上都施用适量的钾肥,增产效果更好。 在稻一稻耕作制中,晚稻施钾增产效果比早稻好。因为早稻施用有机肥多,晚稻在“双抢”季节插秧,有机肥施用少,而且晚稻田搁田、晒田的次数和天数比早稻减少,土壤钾素不能很快释放出来,所以晚稻比早稻更容易发生缺钾。 在麦一稻耕作制中,由于水旱轮作,干湿交替,因此缺钾程度就会轻些。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肥所试验表明,土壤速效钾含量低于60毫克/千克时,小麦应增施钾肥,高于80毫克/千克时可以酌情少施或暂不施用钾肥。③按作物种类施肥:不同作物对钾肥的需求量是不相同的。 以水稻为例,杂交水稻的需钾量高于常规水稻,因而在施用时可以适当加大用量。有关实践显示,在冷凉地区的杂交稻生产,土壤速效钾含量100~120毫克/千克仍然有增效抗病等积极效应。 |